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823号备案号:粤ICP备2022081679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深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技术支持:深圳市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
2016年1月15日,市外事办和深圳晚报联合主办第58期“鹏友遍天下”,本期介绍了蒙古乌兰巴托:草原上拔地而起的工业之城。
蒙古乌兰巴托市副市长恩和泽格乐。
去年九月与深圳结为友好交流城市,两市将开展深入交流和合作
双城友记
相似的“基因” 巨大的合作潜力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蒙古国,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也随之成为高频热词。而在深圳的“朋友圈”中,乌兰巴托是今年刚刚加入的新朋友。未来,两市将在经贸、环境、科技和旅游等诸多领域开展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2015年9月21日~23日,由蒙古国首都行政长官办公局主办的东北亚国家市长级论坛“城市绿色发展”会议在乌兰巴托市召开,来自6个国家的9位市长、副市长、相关官方人士和国际组织等共160余名代表出席参加会议。其中,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也在受邀之列。
此次论坛不仅对两市的绿色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双方城市友好协商,深圳市政府和乌兰巴托市政府也借此机会签署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推动双边友好交流合作关系。论坛举办期间,深圳市副市长艾学峰代表深圳与乌兰巴托市政府代表签署了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
深圳与乌兰巴托同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年轻城市,城市发展具有很多互补性和相似性,双方在经贸、环境、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和旅游等诸多领域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与乌兰巴托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对深圳在东北亚地区完善友好网络体系建设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有利服务中国总体外交和“一带一路”战略。
两市政府都鼓励企业在对方城市的发展。两市政府将搭建平台,推动企业间开展合作,并鼓励本市企业在对方城市设立区域总部。同时,两市在新能源汽车、旅游、环保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市长心说
蒙古乌兰巴托市副市长恩和泽格乐:欲借深圳经验兴建智慧之城
在2015年第十七届高交会举办期间,乌兰巴托市副市长恩和泽格乐来到深圳进行交流访问。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恩和泽格乐马不停蹄参观了深圳高交会展馆现场、深圳图书馆以及多家高新技术领域的公司。
在2015年11月17日举办的深圳国际友好城市圆桌会议上,恩和泽格乐一行与其他13个友城代表团齐聚在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与深圳市长许勤一起畅叙友情,共商发展大计。在友好城市圆桌会议的休息间隙,恩和泽格乐也抽空接受了深晚记者对其的专访。
乌兰巴托正在建设“智慧城市”
“两座城市都非常年轻,在经济领域和发展模式上也很相似,都有很强的工业基础。”恩和泽格乐介绍,近几年,乌兰巴托在发展模式上寻求转型,乌兰巴托市政府在积极推动基础设施,所以重工业和电子产业也有所发展。2013年,乌兰巴托市政府出台了“Smart City”(智慧城市)发展计划,斥资28亿美元对乌兰巴托市的硬件设备、基础设施、电子服务以及城市智库进行改装和升级。
“这个计划也包括了乌兰巴托市政府服务网站的升级,待所有升级完成后,乌兰巴托市民办理各种手续将会简单和方便许多。”恩和泽格乐说。
“深圳一直是乌兰巴托关注的城市,除了因为深圳惊人的发展速度,还因为深圳与我们有着极其相像的地方。我们两个城市都是年轻且正在高速发展的城市,我们也想借鉴深圳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恩和泽格乐告诉记者,目前深圳的诸多企业,比如:华为、中兴和比亚迪等,都与他们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对乌兰巴托的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将给深圳企业提供最大便利
恩和泽格乐介绍,乌兰巴托的人均GDP比过去增长了10倍,各类型的私营企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时极大促进了乌兰巴托的经济增长。他同时坦言,乌兰巴托也面临着挑战,乌兰巴托人口占整个蒙古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但全市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所以需要大量企业到乌兰巴托参与城市建设。
“我们期望和深圳建立关系,以后在各个领域和深圳开展更多合作,尤其要在人民生活,政府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应用智能技术,实现城市智能化发展。”恩和泽格乐说,在与深圳的友好交往的过程中,乌兰巴托将大力发展高科技,同时也希望跟中国更多企业开展合作。乌兰巴托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商业机会,给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发展提供更大便利,以此吸引更多中国企业到乌兰巴托进行投资。
大城小视
总体简介
乌兰巴托(Ulaanbaatar)是蒙古第一大城市,是蒙古国首都及文化、科技、工业和交通中心,是蒙古政府最高领导机构所在地,国际组织驻蒙机构大都设在此。乌兰巴托始建于1639年,1778年起,乌兰巴托逐渐定于现址附近,并取名“库伦”和“大库伦”,蒙古语为“大寺院”之意。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库伦为乌兰巴托,并定为首都,意思是“红色英雄城”。
气候:温差悬殊,属大陆性高寒气候,冬季长而寒冷,1月平均气温-15~-22℃,夜间有时可达-39℃;夏季短而炎热,7月平均气温+20~+22℃,最高可达+39.5℃。年平均降水280毫米,一年中有180天为晴天,无霜期109天。
乌兰巴托市(草原之都)位于蒙古高原中部,肯特山南端,鄂尔浑河支流图拉河畔,海拔1351米。乌兰巴托南北两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清澈的图拉河从城南的博格多山脚下自东向西缓缓流过,东西两面为广阔的草原,也是城市发展的走向。城市主要街区坐落在图拉河北岸。
访城实录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规划设计处李云源:这是一匹高速奔跑的骏马
今年9月21日~23日,我随艾学峰副市长出访蒙古国乌兰巴托市,参加东北亚国家市长论坛“城市绿色发展”会议,作了深圳绿色交通发展实践与探索主题演讲。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乌兰巴托这座城市,此前只有听说这个城市,却从未走进它。
在印象里,乌兰巴托是一座具有浓郁草原风貌,生长在马背上的城市,然而当我真正走进去感受这座城市时我发现,乌兰巴托其实不像歌曲《乌兰巴托的夜》里唱的“那么静,那么静”,乌拉巴托是一匹正在高速奔跑的年轻骏马。
随处可见的翻新改造
乌兰巴托蒙古语意为“红色英雄城”,目前正处于大开发、大发展阶段。从成吉思汗机场出来我们一路驱车驶入市中心,沿路看到的除了草原就是正在施工的工地。听我们的随行翻译介绍,乌兰巴托市政府正准备在乌兰巴托老城区的另一侧建设一个新城,几乎把整座山都搬了,现在的机场也将撤走搬到别的地方进行改造和升级。
乌兰巴托人口非常年轻,市民非常好客。接待我们的外事工作人员丽丽曾在中国留学,刚毕业一年多,在公务活动之余,她带着我们穿行大街小巷,细致耐心地给我们介绍乌兰巴托市的城市风貌,发展建设以及风土人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乌兰巴托作为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魅力。
成吉思汗广场是乌兰巴托的一处标志性建筑,宽阔而雄伟,围绕着广场是高档的商务区和类似“万象城”的大型购物商场,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车水马龙,处处散发着繁华景象和现代气息,可见乌兰巴托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也是不错的。
忙碌的交通路网体系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认真观察和了解了乌兰巴托市的城市交通状况。乌兰巴托市的人口占据了蒙古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市民拥有小汽车的意愿强烈,且购车费用并不昂贵,所以乌兰巴托市的机动车保有量相对较高,加上正处于城市建设发展期,道路网络体系还不是很完善,这些导致了乌兰巴托市也面临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早晚高峰主要干道拥堵较为严重。
在此次东北亚国家市长论坛中,乌兰巴托市政府的相关代表也与我们交流了情况,我们详细介绍了深圳公共交通、城市道路系统、交通组织管理等交通建设发展和治理交通拥堵方面的情况。他们表示,深圳是全球公共交通行业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最全、数量最多的城市,乌兰巴托市也希望发展新能源汽车,希望在这个方面能借鉴深圳的发展经验。
虽然在乌兰巴托仅仅待了三天不到的时间,但这里的人们热情淳朴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衷心祝福这个城市未来能发展得更好!
纸上驿站
交通运输
乌兰巴托是全国交通运输的枢纽,这里有通向全国各省市的公路网和飞机航线,有铁路同中国、俄罗斯相衔接,还有固定的航班开往北京和莫斯科。乌兰巴托铁路局同中国呼和浩特和天津市铁路局在国际联运方面有着密切的合作。目前,深圳到乌兰巴托暂未开通直飞航班,想要抵达乌兰巴托的深圳市民均需要到北京或香港转机。
通讯设施
乌兰巴托的通讯普及程度较高,70%以上的住宅均安装了电话,全市80%的地区普及了互联网,移动通讯用户达到28.95万人。乌兰巴托共分为9个区121个小区,目前乌兰巴托与中兴、华为和比亚迪等深圳公司在通讯技术和绿色能源上有合作。
文化教育
在文化教育方面,乌兰巴托有7所高等院校。蒙古国立大学是蒙古国最高学府,除此之外还有乌兰巴托大学、蒙古科技大学。蒙古国有着发达国家级的教育水平,公民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位居亚洲前茅。蒙古国政府一直把教育放在第一投资建设,恰好深圳也在这几年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还与各个国家签署了建设特色学院的协议。
(信息来源:深圳晚报,资料收集 秘书处:张超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