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对话国际名人

市外办“对话国际名人”专栏:专访剑桥大学副校长怀特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2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2014年9月12日,市外事办和深圳特区报联合主办第14期“对话国际名人”专栏。本期专访了剑桥大学副校长怀特,他畅谈深圳符合“剑桥奇迹”愿景。

W020141019457342995672.png

W020141019457344486800.png

剑桥大学副校长怀特

  伊恩·怀特,1980年和1984年获得剑桥大学学士、博士学位,1990年获聘终身教授,2005年当选剑桥大学技术学院主席,2010年就任剑桥大学副校长。目前怀特是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剑桥大学耶稣学院院长、工程系光电子研究中心主任。

    以下是本期专访内容:

  游学剑桥的中国著名诗人徐志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让无数中国人对剑桥大学充满向往。昨天,剑桥大学副校长怀特接受了专访。在交谈中深刻感受到,如今呈现在世界面前的剑桥不只是悠长的历史和沉甸甸的传统,而是充满开放与包容的创新精神。从上世纪80年代的“剑桥奇迹”到如今的“硅沼”,再到与深圳筹备在未来产业领域共建研究院,处处体现出剑桥的一大特色——赋予研究者以学术自由,让他们去追求自我的理念、思想,并保留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

  “剑桥奇迹”的新诠释

  深圳特区报:从上世纪80年代起,剑桥大学曾以“剑桥奇迹”而闻名,如今这一奇迹得以延续并有了一个新的载体——“硅沼”。“剑桥奇迹”的理念是如何传承至今并继续为剑桥大学今天的发展提供动力的?

  怀特:兴起于1960年代的剑桥大学科学园致力于将大学科研与企业相结合。到80年代,这里集中了近500家高科技企业,4000多人就职于此,年产值以数亿英镑计,成为欧洲最成功的科学园,被称为“剑桥奇迹”。90年代开始,得名于剑桥周边信息技术企业所在的一片沼泽地“硅沼”兴起,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周边的“硅谷”并称。几年间,这里冒出了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雇用员工3万多名,年销售额30多亿美元,为“剑桥奇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剑桥大学对于应用性科研的支持,剑桥大学的繁荣发展得益于其一大特色——赋予研究者以学术自由,使他们能够去追求自我的理念、思想,并保留他们自己的知识产权。

  与深圳共同打开“未来产业”大门

  深圳特区报:听说剑桥大学正在筹备与深圳共建研究院,研究领域主要是涉及前沿科技的未来产业。与深圳的合作是出于怎样的初衷?

  怀特:正如刚才谈到的“剑桥奇迹”或是“硅沼”,剑桥看重科研与产业的结合,而深圳正是这样一座典范城市,符合这样一种愿景,尤其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强,我们一直想打造一个国际知名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机构,如美国贝尔实验室、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短期内在几个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产业化,并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研发领域和产业化规模。

  深圳特区报:能否透露一下剑桥大学对共建研究院的具体计划?

  怀特:我和我的同事剑桥大学电子电力与能源转换研究中心主任戈翰·阿马拉通加已参与到研究院的筹备中,并着手选派剑桥大学研究人员来深圳开展科研。第一阶段项目领域包括光通信、大数据、新能源、先进电子器件、纳米材料技术等未来产业。未来,我们的研究领域将扩展到一些原创性研发,独立进行世界领先的项目研发,培育出一批创新型企业。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资料搜集 综合业务处:曹晨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