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国际化进行时

市外办“国际化进行时”专栏——聚焦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成立一周年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1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2016年1月8日,市外事办和深圳特区报联合主办“国际化进行时”专栏。本期聚焦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成立一周年。

W020160111358189084662.jpg

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举行“问计天下深士”沙龙

与全球化时代相向而行的“智慧担当”

  在思索中前行,在交流中论道,郎朗的一曲钢琴独奏以跨越国界的“音乐语言”拉开了“深士荟·问计天下深士”沙龙的帷幕。近日,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在以“国际化情怀与个人担当”为主题的一系列“深士对话”中迎来了自己的周岁生日,在智慧的碰撞中为年轻的基金会未来发展之路开启更多新契机新启迪。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基金会主席、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深圳国际形象大使、基金会荣誉会长郎朗,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体育界名人姚明围绕“国际化情怀与个人担当”这一主题分享了他们各自对于“国际化”的独特见解并积极建言深圳如何与海外开展务实合作。

  嘉宾们普遍认为,在互联时代,拓宽网络、建立合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和激发自身创新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期望通过基金会的平台鼓励更多深圳企业和民间力量参与国际化城市建设。

  沙龙结束后,基金会“创客西游:深圳创客游学助长计划”项目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此外,基金会还为2016年新晋荣誉系列个人与单位颁发聘书,为2015年年度支持单位颁发证书。

  据悉,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是由市政府外事办公室作为业务指导单位于去年1月发起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旨在通过打造和资助具有“国际范”的项目推动深圳民间对外交往。

国际“深士”眼中的“个人担当”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国际化城市的核心。正如深圳成功走向国际的企业永远以世界各地客户需求为上,城市推进国际化也应结合市民实际诉求,借鉴先进城市经验为我所用。

——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

  学会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在国际交往中不仅通过个人影响力更需要以自身的言行来感染周围的人,学会使用“国际语言”,这里指的不仅是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诠释,例如做人做事的底线、契约精神、对环境的关切等。

——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王石

  世界从未如此渴望走近中国,文化交流是向海外讲述真实中国最好的渠道,可以激发外国人尤其是国外年轻人了解、研究中国。我希望通过音乐教育让更多深圳学子不仅掌握音乐技巧,而且通过艺术的灵感培养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担当,对世界的包容,成为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人。

——国际钢琴巨星郎朗

  深圳成功地从“文化沙漠”蜕变为“文化绿洲”,但在教育与医疗领域仍然与国际化大都市存在较大的差距,搞好医学健康服务和科学教育,营造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让每个人分享深圳国际化的“红利”,这才是我们推进国际化的动力所在。

——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

  体育拥有改变城市的力量,也是和平年代一座城市与世界交流的有效方式,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人们的规则意识和公民意识,懂得哪些是不可逾越、哪些是可以探索突破的边界,社会名人、企业家可以引领大众突破思维的边界,使思想疆域变得更广阔。

——体育名人姚明

  链接

  结缘西雅图

  2015年6月25日,两地缔结友城,而基金会与华盛顿中美关系委员会(WSCRC)在西雅图签订了战略合作备忘录。从资助2月25日的西雅图“中国新年音乐会”,到4月21日的西雅图“深圳日”,再到9月21日“世界和平日”王石联合美国首位登上珠峰的吉姆·维特克等完成雷尼尔山峰的象征性攀登并在峰顶展示基金会标志旗帜,10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出信祝贺本次“中美俄和平登山”活动圆满举行,双方开启了绿色之城、创新之城发展模式的全力探索。

基金会一年来积极开拓富有“深圳特质”的品牌项目

让“国际化”梦想照进现实

  2015年1月8日,承载着融入全球化愿景的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正式“扬帆起航”,基金会的成立昭示着深圳“创新求变”的拳拳之心。

  强化创新基因与创新优势是全球化时代深圳构建城市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以“推动国际化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基金会从成立伊始便富有创见,这样的创新与远见让“国际化”梦想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为载体照进了现实,以“深圳特色”连接“国际资源”铺设出一条交流互鉴之路,也为基金会打造富有创新基因的品牌项目提供了不竭灵感。

  以“城市特质”引领国际合作新思路

  深圳,凭什么与世界城市竞争?凭其开放、创新的“城市特质”。

  在全球化“互联网”时代,创新要素从传统的“地理带”向具有“城市特质”的国际化城市集聚。富有魅力的文化品格、城市形象和价值观才是全球关注的中心,而“创新价值观输出地”则是深圳在开放中所展现的“城市特质”。基金会正在探索一条兼具“全球视野”和“深圳特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思路。

  7月5日-8日,“2015年亚太城市峰会暨市长论坛”在布里斯班举行。来自全球100个城市的千余名官员、学者、技术精英齐聚探讨“城市发展4.0”。就在峰会召开期间,基金会首个海外办事处在布里斯班揭幕,基金会会员企业代表与深布两地市长展开了关于“未来城市与企业”的深度对话。这是基金会的“海外首秀”,更是一次撬动民间力量在海外推介城市的“深圳实践”。

  同样在7月,基金会与位于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欧洲城市”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美国硅谷的市长代表团分别进行了交流,计划通过基金会搭建一个城际平台,对接欧洲以及硅谷的企业,让更多深圳企业融入到最先进的欧洲“创意文化”及硅谷“创新理念”之中。

  从布里斯班到布鲁塞尔再到硅谷,基金会顺应全球范围内竞争与合作的新趋势:即各大国际城市不约而同地开始重视创新、创意中心功能的塑造,“创新”被视为推动国际化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携手国际组织与世界名城,目前基金会已分别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美国华盛顿中美关系委员会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并与来访深圳的亚洲协会、西雅图、布里斯班代表团等开展交流,建立联系,探讨在可持续发展、青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

  以“创新文化”泽天下之英才

  惟有集聚海内外优质要素才能持续提升创新力,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全方位创新保持引领地位,将是未来国际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准。”美国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肖恩·伦道夫认为,深圳目前最欠缺的是全球性的创新人才。

  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聚人才,瞄准“跨国企业家”和“青年创客”,基金会致力于打造一系列以“创新人才”为关键词的品牌项目。

  在全球创新版图中,不只有华为、中兴、腾讯……如何留下更多新生代深企的印记?到创新和竞争最前线的公司去看、去听、去思考,让深圳本土企业的国际化经验惠及更多“新生代企业家”,基金会开设的首个以“深企国际化”为主题,以培养本土“跨国企业家”为目标的大型公益项目——“深企国际化实战营”。第一站走进万科,来自万科的高管讲师结合实战案例与商学院教学,与40多位青年企业家们探寻在变革时代如何通往全球市场。

  与此同时,基金会资助的哈佛商学院深商企业案例研究项目将深企成长的鲜活故事载入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库,为深企“走出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新生代深企相伴成长,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基金会来说,本身就具有特殊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国内创客创业圈首发的国际交流计划, “创客西游:深圳创客游学助长计划”拉开了基金会助力深圳打造“创客之城”、领“秀”世界舞台的序幕。据悉,基金会遴选出的10名青年创客将赴美通过联合中美创客空间、众创平台等将创新成果落地深圳实现产业化,力争打造全球首个“平台+孵化/加速+投资+产业化”的创客交流公益项目。而另一个基金会品牌项目——“国际菁英交流计划”近日开启招募深圳地区22-26岁的青年精英,将通过商业实习、管理培训等提供全免费的迪拜实习之旅(DBI)。

  以“惠民生”构建遴选项目的“深圳标准”

  根在人民,源在交流,“惟有兼顾国家外交大局与惠及民生的项目,基金会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正如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季平所言: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通过“民间外交”拓展“城市外交”,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正在为此探路,发挥社会力量全面推动一座城市与世界“对标”,并最终让市民受益。

  “一带一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合作共赢之路,为基金会海外布略路线图勾勒出清晰的轨迹,地处全球湾区经济重要城市群的深圳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目标。契合于此,基金会开拓了深圳与古海上丝绸之路渊源课题研究、“丝路之友对话会”等“一带一路”系列主题项目,旨在加强深圳与节点城市的民间交流,与沿线人民共享“海上丝路”发展机遇。

  2015年5月15日,基金会携手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举办了“2015‘丝路之友’中国-东南亚对话会”,来自智库和非官方机构的专家学者针对东南亚地区未来的重构与复兴展开一场思想盛宴,对置于“粤港澳大湾区”视野中的深圳提供了诸多海外合作新思路。

  基金会的每一步前行,都用改善民生的尺子去丈量,一年来,基金会搭建起一个撬动民间力量拓展对外合作的平台。不论是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圈的“潜爱大鹏”珊瑚保育项目还是接地气的“国际化社区孵化”项目,亦或是惠及广大企业员工的“深企英语联盟”和极富创意气息的“吱吱喳喳读书夜”,基金会遴选资助项目的“深圳标准”充分彰显共同的特点:与国际接轨的城市生态圈及崇尚多元文化的人文环境。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2016年钟声已经敲响,年轻的基金会将继续循着“开放、包容”的主线,以“国际语言”讲述“深圳故事”,打开一扇扇与世界的交流之门……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资料收集 秘书处:陈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