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符拉迪沃斯托克:用欧洲模式建亚洲城市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4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W020141019441072761896.jp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冰

  郑向鹏 余海蓉

  随着2012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系列会议的召开,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通往俄罗斯岛的大桥已经建成;新建的旅馆在加快装潢,准备迎接大批游客;各类餐馆在提升服务质量,菜单翻译成英语,服务生狂记简单的英语会话;市政府组织旅游部门,加快印刷介绍城市自然及历史的图书;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作为国际化象征,制作成明信片和其他纪念品,向世界展示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形象——经济和旅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

  这里曾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重要的军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就驻扎在这里。“但是现在,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这座城市了,军港是过去的记忆;远东经济、旅游和文化中心,才是它的新面孔。”符拉迪沃斯托克常务副市长卡马诺夫对本报记者说。

  随着亚太地区政治经济重要性的上升,美国实施重返亚洲战略,俄罗斯领导人开发远东的紧迫感明显增强。普京就任总理之时,在视察远东地区时提出大开发战略,将符拉迪沃斯托克定位为“超现代化的国际级航空枢纽”,开启了这个城市的快速转型进程。

  今年5月,普京颁布总统令,成立远东发展部,下决心开发远东。表明俄罗斯已从“退回欧洲”、与欧盟共同组成“欧洲的联盟”迷思中走出,决定“前进亚洲”,走向欣欣向荣的东方。

  俄罗斯把APEC峰会的举办地选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目的在于借峰会之机,促进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和创新进程,促使俄罗斯融入亚太地区的经济交流,提升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话语权。符拉迪沃斯托克,将被打造成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中心,经济和文化主角。

  在APEC峰会举办前夕,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了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市长伊戈尔·谢尔盖耶维奇·布什卡廖辅和常务副市长罗曼·卡马诺夫,就城市快速转型及走向国际化等问题,展开坦诚交流。

  1

  借APEC峰会 打出国际声誉

  深圳特区报:市长先生,符拉迪沃斯托克被选为APEC举办城市,对您所领导的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布什卡廖辅: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APEC峰会,无疑提升了这个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从历史上讲,这里是一个著名的军港,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司令部,国际知名度不算低。但是,我们所期望的知名度,是经济、旅游和文化上的,是新的国际知名度。军港是过去的记忆,远东经济、旅游和文化中心,才是它的新面孔。我希望经过APEC峰会,通过全球媒体的电视画面和摄影镜头,给人们一个全新的印象: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国际合作俱乐部。

  深圳特区报:一般来说,一个城市的崛起或者转型,都有一个标志性事件。您期望人们别把符拉迪沃斯托克看做军港,而是一个经济、旅游、文化中心,那么,什么是这座城市转型的标志呢?

  卡马诺夫:这个标志是远东跨海大桥,也就是跨东博斯鲁斯海峡的俄罗斯岛大桥。这座桥始建于2008年9月,建造期间创下了数项世界纪录,比如主桥墩高320米,最长钢缆牵索达580米,桥梁跨度总长1100米,联邦预算建设资金投入达339亿卢布(约11亿美元),而俄罗斯也从未建造过此类桥梁。今年7月初举行开通仪式,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梅德韦杰夫参加了仪式,并说这毫无疑问是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标志。到8月1日,这座桥正式开通,符拉迪沃斯托克市的各类交通车辆,均可在此桥梁通过,不征收任何费用。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这座跨海大桥是这个城市的新的标志。首先,这座桥连接着符拉迪沃斯托克大陆部分与俄罗斯岛,俄罗斯岛是APEC峰会会址,这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将通过APEC峰会这一国际事件,融入世界,联系世界。其次,这座跨海大桥的建立,表明俄罗斯对远东开发不遗余力,有多大困难都要克服,要成为东北亚乃至亚洲的一个参与者。再次,这座大桥是为了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和强化文化交流而建,而不是为了军事,标志着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未来将以经济和文化为主导,从这座桥上穿行、放大、强化。

  2

  近3年投资超过过去100年

  深圳特区报:普京总统对远东开发寄予厚望,对您所领导的城市带来怎样的好处?

  卡马诺夫: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联邦政府的投资加大。非常直观地说,就是近3年得到的投资,相当于过去100年的投资总和。这些投资,除了修建俄罗斯岛大桥以及2千米长的金角湾大桥,还有市政改造投资、教育投资、环境投资,国际机场建设,大约有50项较大的项目。投资的加大,会较快地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我们正按照联邦政府给我们的定位,也就是远东经济、文化和国际合作中心,来加快国际化城市建设。

  深圳特区报:你如何理解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城市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卡马诺夫:国际化城市,说简洁一些,就是适宜于各类人居住的城市,有国际性企业和教育机构安营扎寨,有说不同语言的人们聚合在一起,发挥聪明才智,施展创新能力,在自己赚钱发展的同时,也能给所在城市贡献别样的东西。

  我想强调的是,适合人居住的城市,欧洲城市可以说是样板,不仅环境好,建筑疏密有致,而且地下设施如排水管道、排污管道非常通畅。到欧洲各城市旅游,你还有一个感觉是,街道上鲜花灿烂,人和自然的和谐体现在你的身边;有高层建筑,但不会让人感到压抑,留下足够的绿地和空旷地带让人享受;有车水马龙,但觉得有秩序,不会让人感到紧张,驾车者对行人予以足够的尊重和耐心。凡此种种,都让人感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可以在城市建设中体现的。

  如果说国际化城市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以人为本,按照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心理的需要、文化的需要、工作的需要,来谋划城市布局和设施建设。我到过很多亚洲城市,发展很快,但不能不说带有较强的“以经济为本”、“以钱优先”的痕迹。

  符拉迪沃斯托克提出的城建目标是:以欧洲模式,建亚洲城市。相信你到这个城市后,会感觉到与其他亚洲城市的不同,但这的确又是一个亚洲城市。

  3

  地上悦目 地下放心

  深圳特区报:根据您的见解,符拉迪沃斯托克要以欧洲模式建亚洲城市,你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卡马诺夫:城市建设,大的项目和工程是一部分,但我认为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更应该做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我们对城市的改造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地面的舒心,通过环境美化让人感到舒爽,通过环境教育让人从小懂得绿色生活。另一方面是地下的放心,通过加固地下排水设备,让人在大雨天不觉得有什么不便利,通过疏通地下排污系统,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闻不到臭味。无论是国际化城市,还是宜居城市,都是从细微之处见功夫。

  深圳特区报:那么在“地上的舒心”方面,你们是如何做的?

  卡马诺夫:“地上的舒心”,首先是美化街道。我们有一个绿化项目,从2011年开始,到2015年结束。这个项目的第一阶段工作已经完成,包括市中心72条大街的绿化和花园建设,开辟2个新的绿地。第二阶段的工作到2015年完成,包括绿化美化城郊的90条街道,改造21个绿地。这项工程搞完后,符拉迪沃斯托克将新增近5万棵绿树,近2万个花丛,1万多米长的绿色栅栏。我们还将制订完善的维护措施,不会挖了再建,建了再挖,而是要保持好,维护好,一次性到位。

  “地上的舒心”,还表现在对空气污染的治理上。一个重要的工程是发电厂的气化改造,滨海边疆区主要煤炭发电厂从用燃煤转向用天然气。该发电厂供符拉迪沃斯托克60%的电能需求和60%的暖能,目前已经减少了空气污染物排放40%。

  为培养市民爱护环境、维护绿地,市政府还支持了环保教育和生态培训课程,通过知识竞赛和艺术创作,让人们设法变废品为艺术。这项活动已举办好几年,每年有几千人参加,用废弃物制作成绘画、工艺品、时装等,进行展览。每年在环保教育上的投入,大约是3000万美元。

  深圳特区报:很多亚洲城市,遇到暴雨、台风等自然现象,似乎就停止运行,甚至还会出现人员伤亡现象,那么符拉迪沃斯托克又是怎样做到“地下的放心”的?

  卡马诺夫:为了让人们感到“地下的放心”,我们已建立并投入使用三座污水生态净化装备,使城市污水在得到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到海洋,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另一方面,我们也扩充了排水、排污管道的容量,每个主管道基本上实现每天排放16万立方米的能力。这项工程的投资是3亿美元,在2015年前完成。

  4

  教育是 城市发展的根本

  深圳特区报:好了,我们再回到APEC系列会议。据我所知,峰会会址是新建的,那么会议结束后,这些建筑将如何使用?

  卡马诺夫: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把APEC系列会议作为城市走向国际化的契机,最重要的不是开一次国际会议,而是把开会的地点变成一所大学的校园,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的校园。对任何城市来说,能不能发展,发展的质量如何,层级如何,都要看人才资源是否充足,有没有足够的“有智慧的头脑”在这里就业,在这里创新,在这里生活。俄罗斯岛的APEC会址是按照新型大学的校园规划设计的。APEC会议算是一个剪彩仪式,之后得益的是远东联邦大学的师生,是整个远东地区。所有建筑都将成为大学的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和教师的宿舍楼等。去年,前总统梅德韦杰夫来这里视察时,对按高标准建设的教师宿舍非常满意,甚至开玩笑说,“以后很想来这里教书”。

  深圳特区报:你刚才说城市能不能发展,发展的质量如何,关键在于教育,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投资以及引资的环境才是头等大事,符拉迪沃斯托克如何平衡这两个方面?

  卡马诺夫:投资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是很重要,好比火柴,点燃一根,可以燎原一片。对于新城市建设尤其如此。但是符拉迪沃斯托克作为一个老城市,现在关键的问题是转型。我的看法是,良好的投资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都是城市发展的必备条件。

  但是,只有教育可以提供大量的人才,人的创新能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层级,而人的潜能又是无限的。在今后,人的创造力是最宝贵的资源,而要丰富人力资源,大学教育尤其关键。我们说用欧洲模式办亚洲城市,另一个含义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上有相对理性的平衡。欧洲城市之所以成为全世界人们都想去的地方,不是GDP增长快,不是就业机会多,更不是高楼多,而是生态保护的好,教育发达,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5

  加强与 中国城市合作

  深圳特区报:您所在的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合作多吗?

  卡马诺夫:符拉迪沃斯托克已经与中国的大连、哈尔滨、延边结为友好城市,主要合作领域是经贸、教育、旅游等。我们也与来自中国不同城市的企业家和商人合作,很多中国人都到这个远东城市旅游,因为费用相较莫斯科、圣彼得堡来说,要便宜许多。这里大约有3万多华人,占城市人口总量的6%。而远东俄罗斯人开设的旅行社都可以提供前往中国三亚、哈尔滨、大连等地旅游的服务项目。到北戴河度假的俄罗斯人也不少。

  深圳特区报:您到过深圳吗?对深圳印象如何?有没有合作的打算?

  卡马诺夫:我去过深圳,是随旅行团去的。我记得莲花山上有邓小平的塑像,盐田港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很有气势。我对深圳的印象,一个字——“绿”,环境很不错,但高楼大厦也很密集。我希望符拉迪沃斯托克能和深圳合作,但合作什么、共同做些什么事呢?这需要认真考虑。我觉得,两个港口城市,总能谋划出点合作项目的。

  启发与思考

  稳健的发展是真发展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冰

  与亚洲其他城市比较,符拉迪沃斯托克最特别的,或许是其城市发展战略。用常务副市长卡马诺夫的话来概括,就是“以欧洲模式建亚洲城市”。

  到过这座俄罗斯远东城市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更像欧美。建筑风格、饮食习惯和街道设施,都体现着欧洲文明的特征。尽管这里的俄罗斯人把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国欧洲部分叫做“西方”,但亚洲人到这里,也有到了西方的感觉。

  卡马诺夫的“欧洲模式”,实际上指稳健的发展,经济和人文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注重环保的绿色发展。在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冲击下,欧美城市的光环渐褪,但人们依然把旅游的首选地、生活的理想地、移民的向往地选在欧美,原因是那里很美很富个性——建筑的美、法治的美、人文的美、教育的美、蓝天白云的美。

  就亚洲而言,甚至就俄罗斯一国而言,远东地区的符拉迪沃斯托克仍属较落后的城市。按照集装箱吞吐量计算,这个著名的港口进不了世界前20名,落后于中国的香港、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广州。但是,其不紧不慢的发展态势,却是深谋远虑的。它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扎实,比如通过APEC系列会议来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卫,造出一个全新的远东联邦大学。它的账算得很清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以污染为结果的发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不智行为”,如同副市长卡马诺夫所言。有些东西一旦失去,付出成倍的代价也不一定能找回来。比如干净的河流、晴朗的天空、古老的建筑、疏朗的城市风景线。

  稳健的发展,除了“地上的舒心”,还有“地下的放心"。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发展进程,给中国城市的另一个启示是,要重视和强化地下设施的建设,不能徒有光鲜的地上建筑和设施。那些没有毁于战争,却被一场暴风雨或者台风放翻致残的城市,不算是坚固的城市。

  中国有句谚语:“细工慢活出精品”。如果把城市建设当作精品来看待,同样也需要细致和坚韧,需要慢慢打磨。有时候,慢不是坏事。心急,造不出现代化大都市。

  记者手记

  70后副市长活力四射

  ■ 陈冰

  在韩国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记者见到卡马诺夫并提出采访时,他说了句“请稍等”,便迅速走开,然后迅速地带着英文翻译走过来,前后不超过两分钟。

  “我的英文不是太好,为配合你的采访,我请翻译来,可能比较准确”。卡马诺夫笑容可掬,完全没有“官架子”。他只想利用所有机会,把符拉迪沃斯托克介绍出去。

  从APEC会议对城市转型的重要性,到普京远东开发计划给符拉迪沃斯托克带来的好处,再到俄罗斯岛大桥的建设,卡马诺夫以飞快的俄语向记者解说他所效力的城市发生的变化,如数家珍,生怕漏了关键点。在遇到地名或人名时,总很敏捷地对翻译说,“请给记者先生写一下英文名称,他们的时间很紧,免得找不到准确译名”。

  说到具体事务,比如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街道整治、环保教育及地下排水、排污管道建设,卡马诺夫在详细讲述他们所做的工作后,还是让翻译去拿他的笔记本,自己和记者开玩笑,用结巴的英语:“有些数据,还是得再检查一下,免得发布苏联式虚假新闻。”

  记者要拍照,他愉快地摆着不同的姿势,严肃的、微笑的、开怀大笑的,表情丰富;正面的,侧面的,让你有充分的选择。他的活力,他对记者采访的完全配合,让人忘记他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城市的副市长,让人觉得他对媒体的谙熟超乎寻常。

  采访结束查阅其履历,让人心跳:生于1977年,1990年毕业于远东联邦大学哲学系,之后一直从事媒体工作,现在是远东联邦大学新闻系兼职讲师,2012年当选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常务副市长,年仅35岁。

  35岁的副市长,精力充沛,思想开放,干劲十足,可谓符拉迪沃斯托克得力的发言人。这样的人当领导,不充满活力才怪。

  市长档案

  伊戈尔·谢尔盖耶维奇·布什卡廖辅,生于1974年11月7日。毕业于远东联邦大学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关系学院,先后获得海洋经济学学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起,先后担任韩国釜山封闭式股份公司执行经理、“弗拉德-康”有限责任公司商贸部经理、符拉迪沃斯托克公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五一造船厂股份公司总经理、水泥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2004年当选俄罗斯联邦议会委员会委员,担任联邦预算委员会关税控制分会主席、联邦青年及运动事务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2008年当选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市长。

  罗曼·卡马诺夫,生于1977年2月16日。1994年就读于远东联邦大学哲学系,2000年毕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在俄罗斯国家经济研究院获工商管理硕士。

  2000年起,担任符拉迪沃斯托克“新闻潮”广播公司信息编辑,2002年担任俄罗斯商业日报《生意人报》哈巴罗夫斯克市分社主任,2004年起担任《共青团真理报》符拉迪沃斯托克分社主任,2008年起担任“商业案例出版控股公司”总裁,2012年当选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副市长,同时任远东联邦大学新闻系兼职讲师。

  城市简介

  符拉迪沃斯托克,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和太平洋沿岸著名港城。

  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建立于1860年7月2日。该城市位于俄罗斯、中国和朝鲜三国交界之处,三面临海,拥有优良的天然港湾,地理位置优越,是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西伯利亚大铁道的终点。城市人口62.3万人,排全俄第20,城市总面积62.5万平方千米,城市海岸线达100多千米。是俄远东区主要文教科研中心之一,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部、太平洋渔业与海洋学研究所及多所高等学校。

  符拉迪沃斯托克曾经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海岸堡垒之一,1904-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发挥重要作用。之后,符拉迪沃斯托克一直作为军港和军事堡垒加以经营,成为俄罗斯远东海洋防御体系的“心脏”。1954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莅临此城,表示其可以跟美国的旧金山相比,奠定了其远东地区最重点发展城市的地位。但对于远东开发,俄罗斯的宣言大于行动。最近几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提出雄心勃勃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发展计划,符拉迪沃斯托克迎来城市再生和经济转型,成为东北亚地区城市群中的“后起之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