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哈瓦那的大门始终为中国敞开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9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W020141019441512999364.jpg

  市长档案

  玛尔塔·埃尔南迪斯·罗梅罗,55岁,教育学、管理学双硕士。2011年起担任哈瓦那市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主席、市长。此前,曾任古巴圣地亚哥省圣地亚哥市教育局局长、圣地亚哥省教育厅厅长、圣地亚哥市人民政权代表大会教育、文化、体育委员会主任,并任哈瓦那市教育局局长8年之久。

  城市档案

  哈瓦那市(Havana),古巴共和国的首都,西接马里亚瑙市,北靠墨西哥湾,东临阿尔门达雷斯河,始建于1515年,16世纪末成为首都。面积721平方公里,人口214.9万。

  哈瓦那市是古巴经济、文化、工业中心,也是西印度群岛中最大的城市和著名良港。有制糖、酿酒、烟草、化学、纺织、造纸、制革、冶金、石油提炼等工业。注重国际交流,目前已有22个国际友好城市。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唐珊珊

  记者 肖意 实习生 张馨文 文/图

  加勒比海碧蓝色的波浪日复一日拍打着马雷贡的石墙,这条连接着人类文化遗产哈瓦那老城和高楼林立的哈瓦那新城的滨海大道,像时间隧道一样贯穿着哈瓦那的过去与现在。

  这片交织着西班牙和美洲文化的热土,是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创作地,是“拉美舞蹈之母”阿莉西亚·阿隆索的故乡,是众多艺术家的灵感之源,也是全世界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这颗“加勒比海的明珠”除了拥有人类文化遗产哈瓦那老城、雪茄、朗姆酒、山环水抱的海滩和热情迷人的萨尔萨舞外,生物技术也达到世界一流。

  深圳和哈瓦那早在2005年就已结为友好交流城市。8年来,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诸方面展开了广泛合作,互相学习借鉴,推动共同发展。这座历史悠久的加勒比海古城对深圳了解多少?两市在哪些领域可以进一步深入合作?让我们随着哈瓦那市市长玛尔塔·埃尔南迪斯·罗梅罗的讲述,走进这座神秘而又迷人的城市。

  两市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

  深圳特区报:您前几年去过中国,对中国有什么印象?

  玛尔塔:我曾在 2005年时访问过中国的北京。北京市给我留下特别好的印象。在北京,中国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勇敢和智慧令世人欣赏、赞叹,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北京的历史、文物和优美风景,北京的白天和晚上迥然不同的风光,都非常美丽,令人着迷。

  深圳特区报: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您对深圳有何了解?

  玛尔塔:2008年,我们的一位副市长曾访问过深圳。她说,深圳是座美丽、年轻的城市,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和新建筑。虽然还去了中国的其他城市,但她对深圳印象深刻,赞不绝口,以至于我们大家都很想到深圳去看一看。

  近年来,哈瓦那和深圳的合作越来越多,通过这些合作,我们了解到深圳的通讯等高科技产业、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此外,和哈瓦那一样,依托海陆空的便利交通,深圳的物流业也很发达。

  深圳特区报:深圳和哈瓦那在2005年签订了友好交流备忘录,您如何看待两市的友好交流?

  玛尔塔:哈瓦那和深圳的管理者有着共同的愿望,就是为市民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年,哈瓦那和深圳的合作很多,华为、中兴、中集天达等深圳企业为我们的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贡献。

  除了经济,我们在教育、文化等多方面都开展了交流与合作。2012年,哈深两市还签订了关于文化、高等教育、新闻出版、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合作协议,以及哈瓦那大学与深圳大学的签约仪式。

  另外,我们与深圳在文化领域方面都有合作,像2012年深圳画院的“中古客座艺术家项目”,古巴三位艺术家就去深圳进行了一个月的客座创作,还举办了作品展。深圳也积极参加了我们古巴的杂技节,还有中国文化节,这些活动,不仅仅增进了两地人民对彼此的了解,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力,也提升了自身文化的国际视野和专业水平。

  热爱读书是我们的共同特质

  深圳特区报:深圳是个热爱读书的城市,每年11月都有“读书月”活动。哈瓦那人也热爱读书,每年一届的哈瓦那国际书展吸引了数十个国家参与,您认为读书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何推动作用?

  玛尔塔:热爱读书是我们共同的特质,对于民众具有文化熏陶作用。热爱读书的城市是令人尊敬的,也是理性的,在发展过程中能少走弯路,因为会汲取别人经验,从而采用好的管理方法和发展模式。

  哈瓦那国际书展已成功举办了22届,是古巴最盛大、最受民众欢迎的文化盛会。今年哈瓦那国际图书展在莫洛城堡开幕,31个国家的4000种图书参展。今年的书展也是对古巴国家革命诗人何塞·马蒂诞辰160周年的纪念。组委会举办了22场涉及小说、诗歌、电影和记录文学等内容的文学讲座交流活动,参加讲座的有多位曾获得过国家文学奖的古巴作家。今年的哈瓦那国际书展还推出了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新书《人类的生存权》。

  今年中国的中图公司来参展,我们建议中国作为2015年哈瓦那国际书展的宾主国,将你们的文化通过书籍展示给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纪念何塞·马蒂诞辰160周年,我们收到了中国著名造型艺术家袁熙坤先生创作的何塞·马蒂雕塑。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深圳前来参加我们的书展,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收获。

  舞蹈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语言

  深圳特区报:古巴的舞蹈举世闻名,桑巴舞、拉丁舞、萨尔萨舞都是大家熟悉的舞蹈,能为我们谈谈舞蹈在哈瓦那对外交流中的作用吗?

  玛尔塔:哈瓦那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欢舞蹈,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忘我的舞者。我们喜欢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感情,舞蹈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独特语言,也是我们哈瓦那甚至整个古巴对外交流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通过舞蹈来宣传自己。

  我们的国家芭蕾舞团1960创立了哈瓦那国际芭蕾舞节,从1974年开始,每两年举行一次。去年11月,我们举办了第23届哈瓦那国际芭蕾舞节,请了20多个国家的世界顶级芭蕾舞团来参加,整整10天,每晚都有差不多6个剧目。大家聚集在哈瓦那大剧院里观看,表演结束了也不愿离开,一直在回味和谈论表演。国家芭蕾舞团的创始人阿莉西亚·阿隆索是我们热爱的艺术家,她92岁了,眼睛几乎失明了,但仍在芭蕾舞节上为我们表演了一段古典芭蕾舞。所以,你看,我们就是这么热爱舞蹈。

  哈瓦那老城是我们的骄傲

  深圳特区报:哈瓦那老城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是一座活的博物馆,能为我们谈谈哈瓦那老城保护的心得吗?

  玛尔塔:哈瓦那老城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地方,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一段历史。所以,我们很注重保护老城,尤其是被列为人类文化遗产之后,如何实现历史与现代共存、经济与文化双赢成为哈瓦那要思考解决的一道难题。在这个方面,我们有自己的看法,我们要保护哈瓦那的历史传统文化、建筑,并不是将这些老建筑围起来,定期开放,而是实际将其利用起来,除了供游客参观外,我们还用来居住、使用。

  比如老城的莫洛城堡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直到今天,除了作为景点开放外,我们还将改为博物馆,今年的书展也在此举行。除此之外,老城区的大多数建筑,至今仍在使用,大剧院、博物馆、教堂至今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技术点亮“加勒比海明珠”

  深圳特区报:我们都知道古巴的生物技术研究是全球一流的,古巴非常重视发展生物技术产业,成立和培育了一大批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生物技术研究机构。您怎么看古巴的生物技术和医疗?

  玛尔塔:古巴雪茄、朗姆酒声名远播,古巴的生物技术研究也是全球一流。目前,生物科技和制药产业已经成为古巴的支柱产业,2011年为古巴创收超过1亿美元的外汇,生物科技和基因工程研究院在全球57个国家设立了代表处,拥有900项专利,产品销售遍及35个国家。

  我们有完善的医疗系统和高水平的医师队伍,在上世纪80年代就配备了CT、B超和高清晰X光仪等先进的诊断设备。医师们的技艺精湛、科研能力强。前不久,古巴分子免疫中心成功研制了CIMAvaxEGF非小细胞肺癌疫苗,有助于延长肺癌患者的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世界上唯一注册的此类药品。

  哈瓦那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平均每159人就有1名医生,人们的平均寿命已近80岁,婴幼儿死亡率只有4.5‰。我们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改善我们的医疗条件,培养更多的医生,将来接待更多的病人到古巴来接受高级医疗服务。

  深圳特区报:听说中医在哈瓦那很流行,是真的吗?

  玛尔塔:是的,中医药在哈瓦那甚至整个古巴都很流行。我们的医生不仅能够熟练使用针灸为病人治病,还善于使用中草药、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和手段治疗慢性病。我们每年要送一批医生到中国学习中医中药知识,古巴的很多地方也多有种植桉树、姜黄、大青叶等常见中草药。我们还有一个植物药专家小组,专门研究植物药治疗甲状腺瘤等常见肿瘤疾病。

  深圳特区报:过去十年,深圳的生物技术发展迅猛,拥有一批像华大基因、北科生物等一批优秀的生物技术企业。您认为双方在此领域有哪些合作空间?

  玛尔塔:生物技术是我们合作的新领域,我们目前已与中国的湖南省方面有合作,希望与深圳方面也能进行生物技术研发及应用合作。古巴有生物技术基础性研究的优势,深圳有科技企业发达的优势,二者相结合,必将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及市场推广应用,希望与深圳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能够打开古中合作新的一扇窗户。

  启示与思考

  谁是最后一位?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哈瓦那新旧交汇,古(巴)西(班牙)融合,五百年老城古建筑保存完好,濒临加勒比海的新城欣欣向荣,城市安定有序,人文气息浓郁。

  在哈瓦那采访期间,记者发现:无论商谈、候车、购物、就餐,哈瓦那人讲规则、有秩序蔚然成风,后到者挂在嘴上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谁是最后一位”,然后按序排队。

  在当地生活十余年的导游王刚告诉记者,在哈瓦那,“谁是最后一位”是当地人的流行语。无论候车、购物还是其他,后到的人最常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谁是最后一位?”然后自觉地排在最后一位的后面,极少发生插队、无序现象,讲规则、有秩序、按序排队已成为哈瓦那市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走在哈瓦那街头巷尾,感受着哈瓦那干净整洁的街道,优美的自然生态,丰富的风土人情,热情友好的哈瓦那人令人印象深刻,“谁是最后一位”的礼貌谦让风俗让人更是如沐春风。

  “谁是最后一位”,说出来轻松平常,但落实到每一个人的具体行动并约定俗成为地方的文明行为规范,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了。哈瓦那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桩可能当地并不起眼的习俗,折射的是古巴人民日积月累形成的良好文明素养、秩序和精神风貌。

  中国是礼仪之邦,历来讲究文明和秩序。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需要兼容并蓄、聚力发展,更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良好的市民素质、城市文明助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建设。

  “谁是最后一位?”

  让我们每一个深圳人记住并践行这句朴素的话吧。

  记者手记

  哈瓦那的中国元素

  ■ 深圳特区报记者 肖意

  古巴,遥远的加勒比岛国,或是因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古巴糖”,让多数中国人对她有种莫名的熟悉和亲切感。

  半个世纪时间,世界沧桑巨变,中国快速发展,“古巴糖”早已不早是当年的稀罕物了,但作为中国亲密的友邦,中古两国间的友情却在不断生长,闻之如醇厚的古巴雪茄,品之似淡淡的朗姆酒,还是那个味。

  在哈瓦那短暂的两三天时间里,记者发现:从生产、生活到文化、教育、旅游,哈瓦那时不时地透着一股中国元素。或许,这就是那个“味”。

  先说教育。中古两国间高等教育素有合作。作为拉丁美洲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已有300年历史的哈瓦那大学目前共有800多中国留学生。哈大自2002年建立了汉学专业,此后汉语教学从未间断。哈大孔子学院于2009年11月正式揭牌后,就举办了中国文化节,不少古巴学生都在积极学习中文。2012年5月,深圳大学与哈瓦那大学携手,双方将加强信息共享、师生交流、发展教学合作项目、开展合作科研等活动,深圳还向哈瓦那大学赠送了3名深圳大运留学基金资助名额,进一步推进了两地高等教育间的合作与交流。

  记者在当地遇到的华为员工,其中两人都是在古巴哈瓦那大学读书,毕业后留下来,在当地工作。他们说,在哈瓦那前后生活了五六年,真的喜欢上了这个城市。虽然,这里离老家确实有点远,但这里的人比较阳光、单纯,生活、工作还是很开心的。

  再看文化。中古两国早在7年前就签署协议,进一步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去年,深圳市与古巴有关方面就加强新闻出版、文化、高等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也签订了系列协议。近年来,深圳市与古巴在文化领域交往顺利,双方的艺术团体及民间文化活动有来有往,互动交流,增进了两地人民间对相互文化的了解,加深了友谊,促进了合作。

  再看基建。近年来,越来越多深企在古巴投资兴业,华为、中兴、中集天达、海能达等一批优秀深企积极参与到古巴电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服务当地建设,推动古巴经济发展。目前,中集天达在古巴机场的登机桥份额不断扩大,预计四年中将达到30多台。玛尔塔·埃尔南迪斯·罗梅罗说,哈瓦那正加快发展步伐,城市建设力度加大,我们正不断从中国引进包括垃圾车在内的大量机械装备。

  再看生活。“这是我的古巴新娘,漂亮吧,还有两个小家伙,都很可爱。”在古巴待了10余年、已入户当地的山东小伙子王刚看上去很幸福,一边给我们做导游,一边展示着他的幸福一家子。他告诉记者:古巴人民对中国人民非常友好。如今,双方交往合作频繁,大量中国产品涌进古巴。在古巴,在哈瓦那,几乎每一户居民家庭里,都可以看到中国制造的冰箱、电饭煲或者电视机。从公共巴士、旅游大巴到长途客车,大多数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产品。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欺骗我们,我们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合作。”正如哈瓦那人所说,正是因为相互信任,古中合作过去、现在、将来都会结出美好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