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法兰克福:飞机火车拉来“美因河畔曼哈顿”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W020141019441375610173.jpg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美因河畔,一座古老城市在此扎营千年。50多位帝王曾在此选举加冕,大文豪歌德在此出生创作,欧洲中央银行与欧洲之塔在此拔地而起。这里就是德国第五大城市——法兰克福(Frankfurt)。

  始建于公元794年,法兰克福因作为法兰克人美因河上的唯一渡口(Franconofurd)而得名,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它很快发展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因此,早在800年前,法兰克福便已形成世界最早的博览会雏形。延续这一交通优势传统,法兰克福如今已是德国最大的航空站和铁路枢纽,并且成为欧洲货币机构汇聚之地,坐拥欧洲十座摩天大楼之八座。

  虽被誉为“美因河畔的曼哈顿”,但法兰克福并不因此而固步自封,尤其在面对接踵而来的高科技发展与全球环境难题之时,更表现出雷厉风行的德国作风。为深入学习借鉴法兰克福的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理念,为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取经”,本报记者近日对法兰克福副市长米夏埃尔·帕里斯进行了专访。

  关于城市功能——充当全球“物流与交通中心”

  深圳特区报:法兰克福被誉为“美因河畔的曼哈顿”,它在德国、欧洲乃至全球经济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帕里斯:自13世纪以来,法兰克福一直是一座繁荣的商业城市,如今更成为德国乃至欧洲的金融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和商展中心。这里拥有400多家银行、770家保险公司以及无以计数的广告公司。所有这一切,首先得益于法兰克福特殊的地理位置,它坐拥欧洲第二大空港,是欧洲及世界铁路和航空的重要交通枢纽。

  深圳特区报:法兰克福一方面摩天大楼林立,一方面历史底蕴深厚,建设和保育哪个更重要?

  帕里斯:两方面都很重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三十几次大轰炸让法兰克福遭到严重破坏,千年古城变成一片废墟。战后,法兰克福迅速重建,在化学、电子和机械等传统工业外,交通、金融和博览业更是蓬勃发展,这才逐渐形成如今高楼林立的国际都市面貌。然而同时,属于法兰克福的文化内核并没有被摧毁,这座城市依旧是德国的文化重镇。著名大文豪歌德就出生于此,他的旧居在二战中也不幸被毁,但战后得到了精心的复原、修整。目前,法兰克福共存有40多家博物馆和多个文化场所,法兰克福书展更堪称“掌舵”国际出版风向。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下,法兰克福人才能在追逐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依旧保有富足的精神传统。

  深圳特区报:法兰克福的商业博览会迄今已有惊人的800年历史,深圳每年也有自己的高交会和文博会,能否在此方面进行经验分享?

  帕里斯:法兰克福每年约要举办15次大型国际博览会,参展人数平均超过100万人次。论及繁荣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历史悠久,有口皆碑;二是经验丰富,服务周到;三是交通便利——我一直强调,这点相当关键。最近,我们还在法兰克福机场附近建起一个国际会议中心,希望以法兰克福的会展和交通优势作为基础,让国际最先进的科技、金融、社会和教育等各方面的研究、交流和交易在此发生。

  关于旧城改造——居民参与改造“人人的法兰克福”

  深圳特区报:“旧城改造”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发展话题。最近,法兰克福的创新项目“城市住宅区改造工程”在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大会引来瞩目。该项目最创新的地方是什么?

  帕里斯:让普通市民参与到规划和实施中来,是该项目最创新的地方。近两年,在一份对未来的研究报告“人人的法兰克福”中,海恩瑞奇-吕克-希德隆住宅区改造工程被选为重点项目。这是一片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居民楼群,拥有600套公寓和2000名居民,生活质量受到高密度的严重影响,存在很多“焦虑房间”,如黑暗无光、无可见通道、附近无商圈等。2009年,政府启动创意大赛面向社会征集改建方案,2010年开始吸引居民参与规划,2011年正式施工,预计2015年完成。

  深圳特区报:怎样才能让普通市民参与到具体实施中?

  帕里斯:我们在全市范围举行了多场会议与活动,邀请普通市民通过三个阶段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参与到开放空间的重新设计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居民的具体需要来统筹规划,为不同的区域设计各具特色的庭院。尤其是住在一楼的居民,还可以自主决定自家花园的设计。

  深圳特区报:旧城改造过程中有无受到阻力?

  帕里斯:最大的挑战是在居民仍然居住在公寓里的同时进行施工。刚开始,我们遇到的障碍主要来自居民和地方顾问委员会,他们一方面担心在大楼和公寓施工时受到干扰,另一方面又害怕我们不把他们当回事儿,同时还担心房租上涨,但这些担忧都慢慢消除了。

  深圳特区报:该项目对于未来其他国际城市建设有何借鉴?

  帕里斯:这个项目是一个比较容易移植的现代化改造模板,我相信可以给全世界其他城市一个示范。在迄今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之间联系和归属感也有增强,原来因为封闭而与周围绝缘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尤值一提的是,该住宅区作为城市中危险和黑暗地区的形象也得到了扭转。

  关于垃圾分类——有望率先推行第五个分类垃圾箱

  深圳特区报: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还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便是垃圾分类与处理,法兰克福在这方面有何经验借鉴?

  帕里斯:在法兰克福,每家每户门前都有四个垃圾箱,分别用于装载纸质垃圾、生化垃圾(如电池、药品)、可回收废物以及厨余垃圾(没有可回收利用价值应被焚烧的垃圾)。在垃圾分类问题上,法兰克福拥有一套已经施行15年的完备系统,并且居民自觉度都非常高。有时,家庭主妇甚至在将可回收废物放入垃圾箱前还会进行清洗。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可能需要第五个垃圾桶,去处理玻璃制品垃圾。因为现在居民仍需要定期将玻璃垃圾拿到离家一两百米的地方集中处理,因此我们觉得第五个垃圾箱非常必要。

  深圳特区报:法兰克福如何处理厨余垃圾?

  帕里斯:厨余垃圾处理是需要付费的,因为需要集中焚烧等措施。一般的家庭大约每三个月50欧元,这取决于你分类处理的程度,处理得当厨余垃圾少支付也少。不过,法兰克福目前不是按重量算,而是按体积算,因此有人会把垃圾压得很紧实来减少开支。但在德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按重量计算了,这应该是未来的趋势。

  深圳特区报:关于厨余垃圾的焚烧,也困扰不少城市。你们是如何选址及处理的?

  帕里斯:垃圾焚烧场选址确实是一个问题,如果设在城区,居民会担心污染;如果设在郊区,则会产生运输成本等问题。法兰克福的垃圾焚烧厂虽未设在城市中心,但也在居民区范围之内。加上现在焚烧处理技术发达,只要舍得投资,并不会产生有毒气体或颗粒等污染物。

  深圳特区报:你认为推行垃圾分类更加依赖政府引导还是市民觉悟?

  帕里斯:我认为在中国,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他们必须先告知民众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取得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共识,随后再建设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让市民自愿参与其中。之后,政府只需告诉市民怎么去使用垃圾分类箱即可。当然德国人也不是生来便懂。五十年前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德国也是垃圾堆如山,当时的人还不知道会有污染,后来那些填埋的塑料垃圾开始起副作用,花费更多力气去治理它们给了我们很大教训。因此,如今德国的垃圾分类教育从儿童教育便开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于国际化——交通设施是国际化城市基础

  深圳特区报:2012年是德国的中国文化年,法兰克福有什么庆祝活动?

  帕里斯:“中国文化年”是为庆祝中德建交40周年而举办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政府在德国举办的最大规模文化活动,从2012年1月30日一直庆祝到2月9日。其间,法兰克福也有为时一周的“中国美因河畔”集市,其中包括孔子学院教学、中国戏曲表演等,其中还有来自深圳的武术表演。另外,2008年曾是中国的德国文化年。

  深圳特区报:法兰克福人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是否浓厚?

  帕里斯:中国人在法兰克福本来就不边缘,大概有八千到一万人。当地还有每月一期的《华商报》以及若干中文书店和沙龙,搞得热热闹闹。

  深圳特区报:深圳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华为的德国分公司便设在法兰克福,你对于深圳的印象如何?两城未来是否有合作机会?

  帕里斯:我对于深圳早有耳闻,不过还没有去过。但是法兰克福和深圳在文化、科技、金融等各领域都有交流。尤其华为等公司德国总部设址在法兰克福,势必会加强两城的合作。

  深圳特区报: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您作为法兰克福副市长,能否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建言?

  帕里斯:以法兰克福的经验来看,交通便利是最为重要的,我们的很多国际机遇和交流都取决于此。所以,我建议深圳的首要任务是全力发展一个更加国际化的大机场,并在机场周边打造文化、科技、金融等各行业交流和展示的场馆,同时加强其他形式的交通建设。这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基础。

  市长档案

  米夏埃尔·帕里斯(Michael Walter Paris),毕业于法兰克福歌德大学,曾任德国联邦议院议员、德国社会主义青年协会政治教育处处长、黑森州青年工作促进协会会长、德国黑森州议会议员兼任文化顾问,2011年5月起,任法兰克福市副市长。

  城市资料

  法兰克福位于美因河右岸,始建于公元794年,是德国黑森州最大城市,人口约66万。由于其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一直是欧洲重要的铁路和航空交通枢纽。它是德国乃至欧洲的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业中心,是国际著名的会议中心和商展中心。同时,法拉克福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大文豪歌德便诞生于此。法兰克福十分重视国际交往,目前已与15个国外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

  记者观察

  “绿点”让生活更绿点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在德国,垃圾只是“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在与法兰克福副市长帕里斯的交谈中,最受启发的,便是与德国人的严谨有序毫不相悖的垃圾分类系统与环保回收理念,其中一项措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绿点。

  1992年,德国正式开始施行“绿点”回收方法,也即由包装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单独缴纳一笔费用,交由非营利机构“绿点组织”统一用于垃圾回收。这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政策施行之初,便有近百家德国包装材料生产企业、灌装企业和零售企业加盟进来,迄今已有多达1.6万家德国企业加盟。因为如果不加盟,自己掏钱解决回收问题的花费将更大;而一旦加盟,企业便可以在自己的产品包装上印上由一绿一黄两个箭头组成的“绿点标记”,消费者在使用完这件商品后,便可将带有标记的废弃包装丢进指定的垃圾回收箱内。

  在德国,垃圾分类箱有蓝、黄、灰、绿四种,其中承装可回收废物的黄色垃圾桶是免费的,并且还有人定期免费清运——绿点垃圾便是弃于此箱。但其余的生活垃圾则是需要收费的,因此“绿点”计划成为了德国鼓励民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处理的有效措施之一。

  其实,德国的垃圾管理体系也不过40年历史。1972年,德国诞生了第一部《废物法》。在此之前,全德共有约5000个垃圾堆放场;但到2007年,全德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只剩下160个。目前,德国的生活垃圾回收率已超过70%,为欧洲国家之首。

  好的政策当然是主导因素,但德国人素来严谨认真的作风也是重要原因。一位长期居住在法兰克福的华人说,刚刚来到这里时很不适应这么繁琐的垃圾处理方法,尤其是玻璃垃圾仍然未有合适的垃圾分类箱,处理起来特别费劲。比如有一次她打碎了一个灯泡,打电话让专人来取这点玻璃,既要付费也不合适;但不这样,难不成这点玻璃碴子还得攒个几年?但逐渐,她开始欣赏这种有些“轴”的作风。

  据了解,目前“绿点”计划已经走出德国,并在欧洲23个国家开始施行,涉及的公司总数已超过13万家。而除“绿点”外,“以旧换新”和“以租代售”在德国也非常流行,这样一来,废品回收处置的责任同样回到生产者和销售者身上,而不是转嫁给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