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温哥华全力打造全球最绿之都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4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W020141019441287560704.jpg

  ■ 深圳特区报见习记者 唐珊珊

  作为加拿大西岸最大的港口城市,经过200多年的沉淀,温哥华在清洁能源、生物技术、数码娱乐、高等教育等方面成绩颇丰,多次获得“世界最宜居城市”称号,更有“北方好莱坞”之称。

  温哥华推行的“2020年全面建设成为全球最绿之都”的行动规划,不久前获得“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这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城市可以发展、繁荣,同时也可以成为绿色之都”。

  近日,温哥华副市长郑文宇在广州接受本报记者专访,介绍了温哥华 “2020年最绿之都行动规划”的理念与措施,以及政府和市民为此做出的努力和成效。

  多样性带来更多创新与活力

  深圳特区报:请问您有没有去过深圳?对深圳了解多少?

  郑文宇:我经常去香港,但是从没到过深圳,但我对深圳还是了解的。深圳毗邻香港,两者有众多相似之处。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大城市,真的算是“白手起家”。我们密切注视深圳,观察它是如何快速发展的。

  深圳是个年轻的城市,市民来自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城市文化很不同。在加拿大,我们把这种城市叫做边疆要塞,即“边陲小镇”。这种多元文化背景和多元价值观,必然会有碰撞,但这种多样化也会产生强大的力量,给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与创新。

  深圳特区报:温哥华也是一座移民城市,移民在温哥华的发展中起到了怎样一种作用?在解决文化和价值观碰撞方面有没有好的建议?

  郑文宇:移民在温哥华的发展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大家带来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这种多样性可以促进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也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加包容。

  要解决多样性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带来的问题,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关键。我们在建住宅时通常都要建地下室。但是我的印度裔好朋友说,这样的房子对他们不好,因为看起来像是诅咒他奶奶早点入土。因此,建房子的时候,我们就建造了一些没有地下室的房子,这样就能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和风俗,让他们乐意在温哥华住下来。

  深圳特区报:我了解到你们市长中文名字叫“罗品信”,白求恩后人,今年10月31日刚开通了新浪微博,至今已拥有7万多个粉丝,你怎么看这件事情?

  郑文宇:这意味着温哥华的信息可以传递到中国各地。温哥华“绿色之都”倡议很好,估计通过微博能在中国得到呼应,此外中国的观点和流行元素也可以通过微博传到温哥华。当我们双方有互动的时候,就可以学习更多,发展更快。

  三大主题加速构建最绿之都

  深圳特区报:据了解,为了维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温哥华启动了“2020年最绿之都行动规划”,计划到2020年使温哥华成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城市。能谈一谈这个规划吗?

  郑文宇:“2020年最绿之都行动规划”于2011年7月被温哥华市议会通过并开始实施。涵盖三大主题:二氧化碳零排放、零废弃、健康生态系统,设有一个中期目标(2020年)和长期目标(2050年)。

  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目标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2007年降低33%;绿色交通方面,目标是2020年之前,50%以上的出行方式都是步行、骑车和公共交通,每位市民驾车行驶比2007年减少20%;零废弃方面,目标是2020年之前,填埋或焚烧的垃圾比2008年减少50%。

  深圳特区报:这样一个十年规划是个很宏伟的目标,不仅需要政府的周密规划,还需要市民的积极参与,温哥华是如何吸引市民主动参与其中的?哪些能被深圳所借鉴?

  郑文宇:宣传很重要,首先要让市民在思想上接受认同。我们争取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位市民都能参与其中。通过互联网和社会媒体宣传,有35000名市民参与了这一规划。至少有9500名市民深入参与到行动规划中。

  此外,政府会组织一些活动让市民参与其中。从一些小的项目开始着手,就能充分引起公众的兴趣和参与,从而为我们推进更宏伟的绿色目标打好基础,造好声势,再推广。

  深圳特区报:这样一个目标,对环境要求很高,如何平衡宜居、宜业的问题?

  郑文宇:我们要建成最绿之都,“绿色”并不意味着不利于创业,而意味着有利于创业。有时候人们会担心环保会产生很多规矩,花很多钱,但是如果城市更环保、更宜居的话,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在打造最绿之都的过程中,温哥华新增了几万个绿色环保工作,为解决城市就业做出了很多贡献。

  同样,宜业也不意味着对环境有所破坏。温哥华是北美第一个将建筑环保标准以及可持续发展标准写入法律条文的城市。所以说,宜居和宜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混合型社区 增加邻里活力

  深圳特区报:温哥华实施了市长房屋购买能力特别小组项目,保证每一位市民都有房子住,温哥华在保障房方面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郑文宇:保障房工程对于宜居温哥华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领域,我们鼓励来自不同背景、不同收入的居民共居在同一个社区甚至在同一栋住宅楼里,即混合型住宅方案。比如说我们建的居民楼共有100个单元,其中1/3是非常昂贵的房价,就让高收入人群入住;剩下2/3提供给中低收入的人群。这种模式的原则就是让高收入的人可以用他们高的房价补贴这些低收入的住房,这样来自不同背景的人都可居住在同一个小区。

  土地的使用是城市管理的有力工具,我们致力于建设各种不同类型的住房,满足社会不同群体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私营房地产开发商参与,也有公众机构参与。在2001年我们就进行了一个研究课题,研究得出城市需要建设住房的种类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高档住宅;第二类是经济适用房;第三类就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房。

  深圳特区报:中国有句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贫富混合型住宅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实施起来肯定遇到不少困难吧?为什么要这样?

  郑文宇:的确有很多困难。很多高收入者觉得低收入者问题很多,酗酒、肮脏,害怕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我们让富裕的孩子和贫困的孩子一起玩,富人们就能理解了。混合型住宅的方法也奏效了,更多的人接受了。

  最近我去参加一个公共会议,目的是在一个富裕的地区说服业主们建造安置房,但遭到了业主们的反对。我们说,这些流浪汉已经存在于你们的社区,他们在公园里溜达,睡在你们的门廊下,若为他们建造一个小小的安置房,他们就会待在里面,不出来骚扰你们。温哥华不光是富人的城市,也是穷人的城市。

  深圳特区报:他们现在相处如何?还会有人抱怨吗?

  郑文宇:实际上,当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开始相互了解时,问题会越来越少,比单一性住宅少得多。单一性的住宅区居民经常因为治安、酗酒、家庭暴力等问题打911。但是在混合型住宅,打911的次数减少了许多。人们开始尝试着去帮助对方——低收入者学习更好地思考,高收入者学习更多的怜悯,大家相互学习。

  启示与思考

  “一个都不能少”

  专业社工助力少数群体发展

  ■ 唐珊珊

  在全面打造“全球最绿之都”的同时,温哥华在少数群体关爱方面也有值得深圳借鉴之处,他们用实际行动说明“温哥华是全体市民的温哥华,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更重要的是,在关爱流浪汉和吸毒人员等少数群体时,温哥华表现出了理解、尊重和人性化。

  郑文宇是建设安置房的积极倡导者,但是建造容易,入住难。“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把流浪汉从大街上拉到安置房里”。很多安置房都有禁止携带脏衣物和宠物入住等规定,流浪汉懒散自由惯了,不愿意被束缚,他们宁愿流落街头也不愿去安置房享受温暖舒适的生活。

  为了吸引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温哥华降低了入住标准,允准他们携带“家私”和宠物,并提供专门的衣柜盛放私人物品。

  “只要他们愿意进去,我们就有办法让他们脱离流浪汉队伍。”郑文宇说,一旦流浪汉入住,社工就会给他们提供基本需求——食物、衣物和医疗保障等,这样他们就会和社工、医护人员、财政人员打交道,慢慢稳定下来,就不愿再出去流浪。等情况稳定了,社工就会尝试给他们找工作,申请保障房。

  吸毒危害生命健康,常常导致家破人亡。对此,温哥华推行“四根柱子法”,包括保健、预防青少年吸毒、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减少危害四部分。其中,“减少危害”是温哥华独创的一种减少吸毒人员HIV感染几率和有效戒毒的方式。

  “我们明白只对瘾君子说不要吸毒是没用的,把他们关进监狱也是没用的。于是,我们就建了一些安全注射点。”郑文宇说,安全注射点免费提供干净的水和针头,还有专业医生。通过这些站点,瘾君子们就迈开了看医生的第一步,建立信任之后,医生和社工们就开始劝导他们戒毒。“减少危害”的方法不仅将瘾君子感染HIV的几率降低了90%,而且许多人成功戒毒。

  城市资料

  温哥华(Vancouver)位于加拿大西岸,加、美边界北侧,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自然风光优美,气候温和湿润,平均气温10℃,多次被评为“世界最宜居城市”。加拿大第三大城市,人口60万,1886年温哥华设市。

  温哥华市拥有加拿大规模最大和最多元化的港口,清洁能源、生物技术、数码娱乐等各个行业非常发达,是北美继洛杉矶和纽约之后第三大制片中心。拥有两所世界著名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西门菲沙大学。温哥华约有50万华人,是北美最大的华人聚集区之一。

  市长档案

  郑文宇,加拿大温哥华市副市长。加拿大第三代华裔,祖辈于上世纪初移居加拿大。2008年首次入选温哥华议会,2011年再次当选,积极倡导市议会修建安置房和低收入保障房。他也是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教授,并曾任加拿大心理健康委员会心理健康与法律顾问委员,在心理健康和成瘾领域的学术成就,大有成效地促进协助弱势群体项目的实施。他的愿景是给每一个温哥华市民创造机会,发挥潜能,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