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建言国际化

市外办“建言国际化”专栏:专访深圳大学艺术系教授刘琨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3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2014年10月12日,市外事办和深圳特区报联合主办第16期“建言国际化”,本期专访深圳大学艺术系教授刘琨,他畅谈以“城市音乐文化”点亮国际化蓝图。

 W020141019458134535182.jpg

  “伴随深圳国际化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需要我们更多地去解读城市精神实质,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音乐文化’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该领域的研究在我国音乐领域是相对薄弱的。”深圳大学艺术系教授刘琨以城市音乐研究的独特视角建言,深圳应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演艺+文化+音乐节”的城市音乐文化发展模式,同时借助城市音乐文化带动特色街区和国际化社区的建设。

  “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都不是自我生成的。城市音乐文化形象也一样,需要去构建、去塑造。”刘琨分析称,在深圳,常住外籍人士超过2万,临时居住的超过100万,来自131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企业和机构近2300家。深圳城市音乐文化已形成了“国际性”特征。未来10年,深圳将朝着有影响力的“明星城市、国际化城市、创意城市”的方向迈进,音乐文化的力量不应小觑。

  刘琨就如何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城市音乐文化氛围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深圳应尽快构建一套完善的“演艺+文化+音乐节”的城市音乐文化发展模式,承办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节、音乐展演等文化活动,打造具有强悍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文化交流平台,以音乐文化带动深圳整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次,迅速建立音乐文化市场保护体制,努力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音乐文化产业,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刘琨特别提到,企业介入音乐文化产业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他们有很强的市场观念和产业意识、灵活的机制、强大的经济实力。深圳应大力促进企业与音乐文化的合作,制定向资本化、证券化方向发展的文化产业政策措施,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音乐文化产业,提高音乐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根据《深圳市国际化城市建设重点工作计划(2014-2015)》,深圳近两年将兴建一批国际化典型社区, “音乐是观察一个城市风情和社会百态的窗口,是提升城市影响力、吸引力和生产力的利器。一首歌可以打造一个品牌、唱响一座城市。以音乐带动特色街区和国际化样板区,对深圳产业的带动毋庸置疑。” 刘琨建议说,深圳应在继续打造“钢琴之城”,继续做好、做强原有节事、赛事的基础上,创造新节事、赛事。

  刘琨认为,深圳应利用移民城市优势以音乐为视角,打造特色街区和国际化样板社区,将音乐与生态旅游完美结合。深圳有着特殊文化结合部的多国籍、多元化的音乐特征与城市音乐文化生存环境,此外毗邻香港这一国际大都市,其城市音乐文化受到来自中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影响,造就出深圳音乐文化的独特性:传承与创新并举、中方与西方互融的“地域性”与“国际性”并存。深圳可借鉴维也纳经验修建“音乐家公园”,扶持本土甚至来自国内外的原创音乐家。

  深圳可以凭借这一优势举办国际性音乐节,吸引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并将此音乐节与国际化典型社区相结合,例如在韩国人聚集的东海社区举办亚洲音乐节,在龙岗、宝安等一些客家人聚集的街区举办客家音乐文化节等等。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资料搜集 秘书处:陈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