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DNA修复之父”诺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接受专访:敢于怀疑和反思教科书式的经典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22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W020190522337098838184.jpg

W020190522337098917553.jpg

托马斯·林达尔

  2019年5月21日,DNA修复之父”诺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接受专访。

  亦如其勇于打破传统理论发现DNA修复机制一样,被誉为“DNA修复之父”的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一直鼓励年轻人在知识更新和连续创业过程中敢于坚持怀疑教科书式的教条和经典,并不断探索、辩证和反思。首度到访深圳的他特别关注深圳年轻人成长,陆续前往深圳留学生创业园、深圳耶宝芯片研究院、深圳宝鹰集团并以《诺奖科学家对年轻人说的话》为题生动开讲。在他与记者的交流中,一个幽默风趣的科学老顽童跃然眼前,林达尔享受原创性科学研究的过程,他寄望深圳通过培养青年科学家的原创性科学思维,在基础创新领域不断实现新突破。

  培养青年原创性科学思维

  首次到访深圳的林达尔多次用“Amazing!”来描述眼前这座城市的发展,但林达尔更加关注深圳的基础创新,“在这样一座青春之城里,研究者需要有一个志向。我从小就特别崇拜科学家,榜样的力量一直在激励我,包括中国的诺奖得主屠呦呦。深圳的年轻人应当在学习中找到向上的力量。”在他看来,深圳在基础创新领域要有所突破,就需要培养青年科研人员的原创性科学思维和捕捉新事物的敏锐力。

  “在知识更新和连续创业过程中,你如果怀疑教科书式的教条和经典,要坚持怀疑下去,然后进行探索、辩证和反思。”林达尔介绍说,他的很多课题方向都是原创性的,没有现成答案和线索,当团队年轻人在科研过程中遇到困惑而沮丧时,他经常这样鼓励他们:“如果一个问题你查遍所有科学文献,也没发现有效的解决方法,那在深度思考和与导师交流之后,你可能会产生一个更好的科学问题,而这正是你值得去尝试的地方,如果问题容易解决,说明别人早就解决了,更不会产生创新突破。”

  探索生命本质的问题

  作为专门从事癌症研究的诺奖得主,林达尔自然对于“DNA修复机制”应用于癌症治疗研究最为津津乐道。DNA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后,人们一度认为DNA是固定不变的结构。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凭着敢于怀疑和探索的一颗初心,林达尔发现,DNA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稳定,而是会在紫外线、自由基、致癌物及其他外部条件影响下发生损伤。

  “DNA的特殊性在于,它是细胞中唯一可以在受损后被修复的分子。正是由于一系列监控并修复基因的分子机制在发挥作用,并及时‘修修补补’,我们体内的遗传物质才免于崩溃瓦解,生命体相对稳定状态才得以维持。”林达尔表示,他所发现的DNA损伤现象及修复机制,都是生命最本质的科学问题。衰老、癌症以及很多重大疾病都和基因组不稳定有关,林达尔目前就在研究如何通过描绘细胞修复和维护遗传信息的分子机制,来研究抗癌新疗法,并为遗传病人进行定向的基因治疗。

  “攻克”肿瘤治疗的心智障碍

  科学研究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林达尔笑言,“我1983年来中国看到满大街都是自行车,偶尔一两辆小轿车,现在听说很多人是坐在宝马车里哭,生理疾病率上升与心智障碍是有密切关系的。” 林达尔表示,全球不同国家都面临着类似的高度信息化、自媒体发达的现状,各种外界冲击对人的情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尤其是心境障碍对于肿瘤的产生、转移、术后康复都可能产生影响,科学界人士都在做相关的研究。

  林达尔认为,癌症就像人的老龄化一样,现代生物医学可以不断延缓衰老,自然也可以找到治疗癌症延续生命的方法,人们反倒是应在心理层面更多地去“攻克”癌症, “目前,一些诺奖得主在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发现抑郁焦虑、有心智障碍的患者,即使用最先进的肿瘤免疫治疗也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癌症首先应该解决生理性的器质性病变,然后是心理上的问题。”

(信息来源:深圳特区报,资料收集: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