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2823号备案号:粤ICP备2022081679
主办单位:深圳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深圳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技术支持:深圳市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
依山傍海、美丽静谧,这是一座可以在山上看海的城市。也许正因如此,海法的天性中多了一份博大和宽容,这里既融汇了阿拉伯和犹太两种文化,也有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巴哈伊教等多种宗教。
产生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海法,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英特尔、微软、谷歌等全球高科技巨头,都在此设有研发中心。苹果公司在美国之外建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也选址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附近的海法科技园。
去年9月,年轻的深圳与历史悠久的海法“牵手”,在王荣书记和海法市长尤纳·亚哈维的见证下,正式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不久前,本报记者带着对这座“创新之城”的诸多好奇,在深圳与海法市市长尤纳·亚哈维进行了一番深度访谈,听他讲述海法何以吸引代表世界科技前沿的跨国公司的目光,如何能诞生3位诺奖得主,如何能顺利实现城市的创新转型……
海法vs深圳:相似的性格、相同的精神
深圳特区报:您多次提到,在深圳您仿佛置身于自己的家乡海法,因为两地有着太多的相似,能具体谈一谈吗?
尤纳·亚哈维:深圳和海法,这两块土地上孕育的精神非常相似,城市性格里都包含着进取、冒险和包容这样共同的特征,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没有任何优厚资源的家底,造就了独特的创业精神和创造力源泉。
在创业激情和冒险精神这一点上,我觉得深圳和海法颇为相似。在我看来,深圳与以色列地域性格太相似了。年轻的城市、年轻的人们、青春的激情、无限的创造力……两地之间一定可以迸发出更多有价值的创想。另外,两个城市都是由来自各地的移民组成的,这种移民文化在我看来是城市走向全球化的独特优势,来自各地的移民就是对外宣传这座移民城市最好的使者。
城市转型的诀窍在于重视教育科研
深圳特区报:很多中国人对海法并不熟悉,但是坐落于海法科技园里的微软、英特尔、谷歌、飞利浦都是全球知名的高科技品牌,是什么吸引这些企业在海法设立研发中心?
尤纳·亚哈维:首先我要说说我们的国家,以色列国土面积不大,又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 60%以上的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以色列只有依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人的智力资源,尽可能缩短把研发方案转化为商业产品的过程,才能实现经济的增长。闪存技术、IP 通信技术、ZIP压缩技术、ICQ即时通信、英特尔的P4芯片和迅驰芯片的发明都来自以色列。
现在很多中国城市都在谈转型,其实,海法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向高科技为导向的城市转型。这要归功于海法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海法有两所大学和7个学院。这些大学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积极鼓励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以及技术转移。而国家安全研发中心坐落于海法,让我们具有将先进国防工业装备和军工技术转为民用的优势。正是有了这些创新要素,整个城市的高科技发展因此得益。
海法的很多创业者都有军队背景,尤其是空军的背景。有人说以色列国防军是每一个以色列人向往的“商学院”,十几岁大的年轻人在军队里接受培训,成为符合空军、情报组织和通信部门要求的人。而这些受过严格训练的年轻人在退伍以后,会把尖端的国防科技应用到符合市场需要的民用技术上。
以中国的标准衡量,以色列海法是个小城市。海法人口只有27万,面积与深圳相比也是微不足道。但是,海法却产生了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我骄傲地在很多场合说,海法是一个“创新之城”。很多高科技领域的知名跨国公司选择在海法设立研发中心,也正是看重了以上这些优势吧。而且,我们的科技创新是敞开大门的,欢迎外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同时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卖掉创新项目。创新技术大多可用来转让,而且大部分转移到国际市场。
深圳特区报:正如您刚才所提及的,城市转型是目前深圳乃至中国的一个热门词汇,深圳也处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阶段,您认为在转型过程中政府决策者最需要关注哪些方面?
尤纳·亚哈维:每个城市的情况不一样,我不一定能说出一条通用法则,但海法的诀窍就在于重视教育、科研以及学校、企业的合作。海法共有两所大学:海法大学与以色列理工学院,有3万名学生。此外,海法还有各种艺术、法律学院等7个不同专业的学院,每年授予8000多个学士以上学位。在海法,15岁以上的居民中三分之一拥有大学以上学位。
因为国家小,人口少,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我们经常提醒自己,海法拥有的唯一自然资源是人力资源,是人脑中的智慧。我们唯一能够自由支配的资本就是人。注重子女的教育是犹太人的传统,政府的义务教育制度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教育水平。而较高的教育普及程度,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服务业,抑或是科技产业的转型,其核心是富有创造力的智力资源。而教育正是一个对未来投资的产业,我认为深圳包括很多中国城市在向知识经济转型过程中都应该意识到其重要性,要鼓励青年在科学的世界中自由探索,让科学激发青年的才智,让青年自己决定想要学什么,千万不要一味地灌输式教育。
新思想新技术的试验工厂
深圳特区报:据我所知,你一直在关注电动车的发展,而以色列也有意引进比亚迪电动汽车?
尤纳·亚哈维:引进电动汽车,并非一时兴起的想法。新能源交通工具的推广,是海法的城市战略,当然也是与整个以色列相符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大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上升,交通压力也在不断上升,加之石油这一自然资源的日益缺乏,我们一直在寻求新能源交通的解决方案。大规模使用电动汽车,可以让人类不再过度依赖稀缺的石油资源。
以色列的城市包括海法在内,本身条件也非常适合发展电动汽车,以色列被称为“城市之国”,每个城市的面积都不大,只要布设一定数量的充电站就可以满足需求,同时也可以在停车场里配备这样的装置,充一次电可驾驶的距离就足以在城市里达到不同的目的地。因此,推广电动汽车之后,比较容易形成规模效应。海法不能成为工业发达的城市,但能成为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室和新思想、新技术的试验工厂。
深圳特区报:“一个别出心裁的实验室和新思想的试验工厂”,那海法将有哪些具体的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呢?
尤纳·亚哈维:我认为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在政府等官方机构和普通民众中多介绍创新技术和产品优势,同时支持创新主体——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资金支持和培育的对象,大多为小型、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成长力并不亚于大企业。另一个层面,是开展前沿技术的国际合作。以电动车为例,我们十分希望比亚迪公司能在以色列设立电动汽车实验室,让两地专家对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更多前沿研发。
成立于2007年的以色列Innowattech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能够将来自于车辆、路轨或者行人交通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这种创新系统建立在一个新型的压电发电器基础之上。这种发电机能够利用那些通常容易浪费掉的能源。这种发电机被嵌入马路、铁路或人行道地面砖,每当交通工具或行人通过,发电器就会发电。这种发电设施,不需要专门的地点,并且不受天气的影响。2011年,在海法市长达10公里的道路上,已经成功示范了该公司的技术,公司的研发中心位于海法。我们正在将这一技术向以色列其它城市甚至国外推广,在推广过程中也实现了以色列与海外研发人员之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整合不同学科资源,增强海法作为地区性及全球性可再生能源枢纽的潜力。
微软、英特尔等众多知名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都坐落于海法高科技园区内,而海法大学和以色列理工学院就在附近,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以色列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让海法处于技术发展的前沿地带,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会更为敏感。事实上,很多海法年轻人正是从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走出来后开始创业,从而使海法成为一个新技术和新思维的试验工厂。
城市规划要让市民广泛参与
深圳特区报: 海法不仅是一个风光秀美的城市,同时也因其科学的城市规划被誉为“城市典范”,深圳正在新建一些功能性城区,您能介绍海法在城市规划方面的经验吗?
尤纳·亚哈维:2003年我初次竞选市长的时候,我举了一个大大的标语。标语上说:“我们到这儿来是服务的”,我在上面签名了,是的,市长就是要向市民和社会提供服务。因为政府的税收、财税都来自居民的所得,这就是我所要强调的。我们政府的每一个人必须要参与对整个城市的服务中去。
而城市规划自然少不了市民的参与。我们的规划从设计到实施,都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我们的市政府里有一个公众诉求办公室,一旦有重大项目开始规划,就会派出工作人员做入户访问。尽管很多人会认为,市民并不具备专业的规划知识,但是他们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关注的、担心的要素提出来。
公众参与规划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问题研究会、邻里规划会议、入户访问等。而在市民起主要角色作用的规划阶段,主要是公众会议,多以公众评议和公众听证会展开。规划方案在公众听证会进行公众意见听证,对规划方案中意见分歧很大的问题,将责成规划编制部门对其进行修改,并留交下一次听证会继续讨论。规划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有模拟规划环节,通过一些软件呈现出不同规划方案所体现出的未来场景,市民们可以有一个感性认识以便为规划提出有效的意见。从开始做规划方案到征求市民意见的过程中,有多次反馈修改的回合。在双方意见达成共识之后,才能再由专业规划机构作出最终审定方案。
开句玩笑,一个项目最终规划成什么样,我这个市长可能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但是,我们需要倾听公众的声音,了解公众的意见,听听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最重要的是,市民要知道我的城市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这才是政府一直要做的。
移民城市如何培养市民家园意识
深圳特区报:海法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深圳也是一座移民城市。可是,多元化丰富了整个城市,但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容易缺乏归属感。在您看来,在城市发展中如何培养市民的家园意识?
尤纳·亚哈维:海法是一个多文化的城市,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非常和平地居住在一起。多元文化是优势,但如何维护这种多元文化的和谐相处更为重要。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我们的市民有一种归属感,让他们感到一切都是在控制之内的,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为此我们做了很多投资,付出了很大努力,使得城市可随时准备好应对各种灾难和紧急情况,让所有居民都得到保护,都有安全感,从而建立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信任。
跟深圳一样,海法也是一座移民之城,居民可以说来自世界各地。我们认为这样的移民文化,是城市的财富。以色列建国初期只有60多万人,后来每年有10万左右的国外移民进入。这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而且为以色列文化尤其是艺术领域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城市资料
海法堪称以色列的“北方明珠”,是以色列的科技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也是以色列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如果称以色列为“创新之国”,海法则是名副其实的“创新之城”。这里的科技工业中心,是以色列最大、最早的工业园区。海法拥有众多优秀大学,其中百年历史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已跻身世界顶级工科大学前列。
市长档案
尤纳·亚哈维(Yona Yahav),1944年6月生于海法,曾经在希伯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习法律。毕业之后回到以色列,开始其政治生涯,曾担任过以色列交通部长和耶路撒冷市市长的特别顾问。2003年当选为海法市市长,并曾担任海法经济委员会主席、海法电影节组委会主席和海法剧院董事。
【启示与思考】
鼓励国民大胆创新 政府主动承担风险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孙锦
在海法科技园区的办公室里,80岁的乌齐亚·加利尔(Uzia Galil)非常高兴地与一个镜框合影。镜框里装裱的是美国Upside杂志1996年的一期封面,乌齐亚是那期杂志的封面人物。杂志为他画了一幅漫画,乌齐亚被描绘成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的摩西形象,拄着拐杖,怀中抱着的是电脑主板和芯片。那期杂志封面文章的题目是“应许之地的高科技(High-tech on Promise Land)”,副标题是“乌齐亚·加利尔:带领以色列走向数字未来”。如今,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被人称为“以色列高科技之父”。
20世纪50年代,乌齐亚曾经在摩托罗拉美国公司从事研发工作,回到以色列后就一直在海法,他先后在海军和海法科技大学工作。在此期间,乌齐亚一边做学术研究,一边尝试在工商业领域做些工作。1962年他在海法创办Elron公司,从事电子产品开发,开始了“以知识为基础”的企业经营,而那时以色列的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国防为主。
在高科技方面有着前瞻性商业眼光的不仅仅是乌齐亚一个人,正是众多具有前瞻眼光的高科技公司给海法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活力。按照亚哈维的总结,海法的自然条件优势几乎是“一无所有”,也没有邻国引以为自豪的石油,但却因此催生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取向。这当中,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产业结构和政府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海法政府深知,创新是有风险的,要推动国民创新,政府就应主动承担投资风险,以鼓励国民放下包袱,大胆将一些好的想法转化成为创业项目。海法政府在体制创新、激励高科技研发上也一直处于领先位置,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服务。到今天,已形成了以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为总揽的研发经费资助和科技项目孵化的完整支持体系。
采访中,记者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海法强调实用型的科技创新和所谓的“开门创新”。海法引进了包括微软、英特尔、IBM在内的全球跨国企业前来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和工厂。开门创新也体现在资金层面的合作上。政府不包办科技创新项目的所有投资,而是吸引国内外风投资金加入到各种创新项目中。
【记者手记】
“创造性地追求质量”
■ 叶边
1911年,科学家爱因斯坦作为以色列理工学院第一任社团主席,来到犹太故乡,在这里种下一棵椰枣树。他说:“以色列要生存只能靠专业技术知识。”第二年,现在名为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的大学就在海法建立了,当时注册学生17名——16名男生,1名女生。
今年年初,以色列理工学院庆祝了自己的百岁生日。《经济学人》杂志1月7日的一篇报道盛赞:“Technion是以色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帮助以色列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国家到半导体大国的转变。Technion在以色列的总部周围,聚集了大约4000家的初创公司。”
以色列理工学院之于海法,让我们对一所大学之于一所城市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以色列之所以成为硅谷之外世界上高科技创业公司最密集的地区,就在于教育、人才的驱动作用。海法之所以能够被誉为以色列的“创新之城”,也是因为他是该国的科技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而谷歌、雅虎、英特尔和IBM都纷纷落户海法设立研发中心,目的就是为了聘请到理工学院培养出来的科学家。
多年来,以色列理工学院采取了非常积极的政策,鼓励师生进行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以及高新技术的转移。正因为这样,自创办至今,该学院已成为以色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军事技术方案到电气系统和电话网路,从传统产业以及以色列高科技产业的建立到整个国家的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而以色列理工学院科学园,也成为以色列最成功的大学科学园,是以色列最大的孵化器之一,被誉为“以色列理工学院企业家孵化器”。
1974年,英特尔公司的犹太人技术专家多夫·弗罗曼在海法的科技园内,建立了一个只有5个人的研究所,后来相继开发了“奔腾”芯片等重要产品,这被称作“英特尔发展的生命线”,从而影响了整个信息技术产业,也改变了世界。这当中,离不开以色列理工学院提供的技术人才支撑。
而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成功,或可归因于优秀大学、大型企业、创业公司以及大量人才、风险资本共同营造的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可用来解释为何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和,超过全欧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和,甚至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的总和。
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对海法市长的采访过程中,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向记者推荐了一本书《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书中的序言里,以色列政治家西蒙·佩雷斯或许做出了回答:“我们唯一能够自由支配的资本就是人”、“当发现土地贫瘠、水源不足时,他们转向了科技与创造。”“以色列唯一的选择从来就是创造性地追求质量。”
创造性地追求质量,也是深圳这座城市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