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

国际名城市长访谈——悉尼:打造绿色的全球化网络化城市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W020141019441306488805.jpg

  城市资料

  悉尼(Sydney),位于澳大利亚大陆东南海岸,是新南威尔士州首府、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也是商业、贸易、金融、旅游和文化中心。悉尼还是国际旅游胜地,以悉尼歌剧院、港湾大桥等闻名,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使悉尼的国际声望和知名度空前提高。如今的悉尼,已成为澳大利亚最繁华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有“南半球的纽约”之称。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兴文

  翁惠娟 张苹 通讯员 冯秀坤

  悉尼有一个美誉——“南半球的纽约”。

  11月,当我们踏上悉尼这座城市时,触目可及的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高标准”配置:忙碌的海港、林立的楼群、繁荣的商贸、郁郁葱葱的公园绿地,来自全球的各色人群在城市里往来穿梭,迷人的悉尼歌剧院和港湾大桥,更是这座城市的“点睛之笔”,岿然不动,却让这座城市因它们的存在而更富神韵与灵气。

  这里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比较,有什么个性特色,它的国际化历程与未来设计又是什么?带着疑问,我们在悉尼市政厅与悉尼第一副市长罗宾·凯米斯展开了热烈的交流。

  绿色愿景:成为“全球公认的环保领先者”

  深圳特区报: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际化城市。我们特别想了解的是,为何一座城市可以在经济非常发达的同时又像花园一样美不胜收,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和我们分享?

  罗宾·凯米斯:其实,深圳和悉尼有许多相似之处。我看过一部介绍深圳的片子,深圳是上世纪80年代才成立的,短短30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我们都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而且,深圳同样重视绿色环保,有非常大的绿地面积,还提出了绿色GDP的指标。据我所知,中国的省市能这么做的并不多。

  如何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呢?在2004年,我作为政府的一员,和市长一起召集了成千上万的市民讨论,虚心征求他们对城市建设的意见,他们中,有商人、有教师,有从事金融、商贸、文化艺术等的各类人。我们发现,居住和工作在悉尼的人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景,那就是我们要建设一座绿色的国际化城市。

  愿景是美好的,如何逐步让它变成现实?悉尼制定了一个《永续发展的悉尼2030年计划》,这是我们的一个绿色发展计划。如您所言,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国际化的城市,我们非常注重发展金融、商业、教育等,但我们始终秉持环保的理念,致力于建立绿色的国际化的城市。在这个庞大的计划中,我们提出了许多工程和计划,希望通过种种努力,把我们的城市打造得更加美好。

  深圳特区报:来之前,有同事告诉我们,澳洲的天是蓝的,空气是甜的,这里的环境的确非常好。

  罗宾·凯米斯:以前,悉尼也有许多污染企业位于市中心,后来,它们全部搬出了市中心。我们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也不遗余力,制定了严格的节能减排计划。我们非常庆幸,虽然也曾遭遇干旱,但悉尼的水质一直非常好。

  在《永续发展的悉尼2030年计划》中,我们提出,悉尼的目标是努力成为一个绿色、全球化和网络化城市。我先向你们介绍一下这个“绿色愿景”。我们希望,悉尼能成为全球公认的环保领先者,有杰出的环保业绩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型“绿色”行业;我们将更多地利用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废弃物排放。

  全球化愿景:以一流文化与优质生活吸引全球人才

  深圳特区报:悉尼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悉尼歌剧院非常美丽,举世闻名,成为了悉尼最有名的文化地标。现在,深圳正在建设文化强市,我们很想借鉴悉尼在文化发展中的一些经验和新鲜做法。

  罗宾·凯米斯:长期以来,市政府都非常努力地推进悉尼的当代艺术、歌剧、音乐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还有一个咨询委员会,负责和艺术馆、歌剧院等联系,了解它们宏大的目标,然后再制定各种具体的措施来支持它们。

  谈到悉尼歌剧院,歌剧院主要是由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在运营。现在,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大家生活的重要部分了。悉尼歌剧院,是悉尼的标志、澳大利亚的象征,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世界知名乐队、剧团、指挥都以在悉尼歌剧院一显身手为荣。这里有音乐厅、歌剧厅、戏剧厅、电影厅、展览厅,每年的演出近3000场,观众达200万人次,深圳也有文艺团队在这里表演过。

  深圳特区报:是啊,今年10月,深圳就有12位小女孩参加悉尼国际校园艺术节,在悉尼歌剧院表演了芭蕾群舞,而在2007年,深圳的“鹏城歌飞扬——唱响悉尼歌剧院”演唱会也在这里成功举行。

  罗宾·凯米斯:悉尼的文化活动很多,这里拥有许多本地的音乐与剧场团体,包括悉尼交响乐团、悉尼戏剧团及悉尼舞蹈团等,还有不少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包括新南威尔士州艺术馆举办的比赛——阿切博尔德奖以及在1月举办的音乐、剧场与视觉艺术庆典——悉尼节。除了大的文化活动,我们还经常在社区里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促进文化交流,我们还创造便利的条件,让大家可以在图书馆读读书,在酒吧听听音乐,同时,悉尼还有非常丰富的夜生活,使人们可以充分进行文化交流。

  在《永续发展的悉尼2030年计划》中,悉尼将以世界水准的旅游景点以及在文化基础设施、标志物和便利设施方面的不断投资,继续保持其在澳洲最重要的全球化城市以及国际门户的地位。悉尼还将在市中心给商业活动和高质素职位保留优质的空间,并对社交、文化及娱乐设施提供支持,以培育、吸引及留住全球人才。悉尼将接受各种创新科技,注重新型媒体和互联网连接,鼓励创造与合作。我们将让悉尼成为全球文化网络的一部分,不断积极参与全球知识与文化的交流。

  网络化愿景:改善住房和交通条件让城市更宜居

  深圳特区报:我们看到一个新闻,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最近有个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悉尼成为仅次于日本东京第二贵的居住城市,深圳也是一个生活成本很高的城市,您觉得“全球第二贵城市”对悉尼意味着什么?

  罗宾·凯米斯:我们都关注到了这个新闻。如何让城市更宜居?住房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也是许多大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人们可以住得起的房子。现在,悉尼的房子非常贵,我们有个目标,在《永续发展的悉尼2030年计划》里提到,我们要增建15%的社会福利房,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计划。我们要为城市的中坚力量,比如教师、医生和工作在办公室里的白领们提供住得起的住房,因为他们是城市最重要的因素。此外,交通问题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问题,深圳是不是也有交通难题?

  深圳特区报:对。对于许多大城市而言,交通都是棘手的大问题。悉尼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方面有何新做法?

  罗宾·凯米斯:为了让城市更宜居,在交通方面,我们正在推进一些工程和计划,寻求一些新的路径来解决交通问题,使我们的交通对行人更加方便和更加有利。比如,我们开设了自行车骑行道,现在,利用这个道路出行的人增长了82%。

  在《永续发展的悉尼2030年计划》中,我们在关于建设网络化的城市中就有这样的安排,就是凭借其局部性步行和自行车网络,以及连接城市小区、市中心和悉尼内城区其他地方的交通路线,让悉尼的出行更加方便。同时,前往悉尼也将很方便,地区性交通网络将在现有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从各地前往悉尼市中心将会变得更加便捷。

  深圳是明年悉尼中国农历新年庆典的合作伙伴城市

  深圳特区报:今年9月,深圳市长许勤率领的深圳市代表团首次赴澳大利亚揽才,而悉尼正是深圳系列专题活动的第一站,深圳驻澳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处也选择在悉尼揭牌。您对两地今后的合作有何设想?

  罗宾·凯米斯:我们两座城市有着非常类似的发展方向,都很注重在金融、高科技、商业服务、旅游、教育、知识型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我尤其关注金融领域的合作,悉尼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金融中心,也是亚太地区的重要金融中心,澳联邦储备银行、五分之四的投资银行和三分之二的外国银行都将其在澳总部设在悉尼,而设在悉尼的澳股票交易所是世界第10大交易所。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际机构在悉尼设点,包括来自深圳的机构。在这个领域,希望深圳有更多金融从业人士来悉尼发展。我们两个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教育、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都有广泛合作空间。

  深圳特区报:2010年11月,悉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电影之都”称号。在2009年11月,深圳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深圳和悉尼如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罗宾·凯米斯:深圳成为“设计之都”,这个成绩很了不起。我们两座城市都是国际化的城市,在多个方面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就像我在年初的一个论坛上说的,我希望和中国、和深圳加强联系和往来。

  谈到文化交流,我要向你们详细介绍悉尼2013年春节的文化活动。悉尼的欢乐春节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作为“海外春节”活动的组成内容,由我们悉尼市政府主办的悉尼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活动是中国大陆以外最大的中国新年庆典,迄今已举办十六届。明年,我们这一庆典活动的合作伙伴就是深圳。到时候,深圳将组织文化商贸代表团来悉尼参加活动,带来花车、巡游方阵,参与新年庙会,还将带来一批企业家参与商务论坛活动,内容很丰富,我们非常感谢深圳对我们这一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希望到时候深圳特区报也可以过来采访。

  启示与思考

  城市规划需有长远眼光

  采访罗宾·凯米斯时,她不时地提到了一部规划——《永续发展的悉尼2030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2008年5月,悉尼市政府公布了《计划》的征求意见稿,在吸纳了各界意见之后,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最终的《计划》并公布,用于指导悉尼未来20年的发展。

  今天的悉尼,已是繁华的国际化城市,其国际化水准令人称道。尽管如此,悉尼市政府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广泛征求了几万个普通市民的意见后,充分吸收他们的想法与建议,汇聚成一座城市的共同愿景。因为,城市是共有的,它的建设发展需要市民的参与和支持,不仅贡献力量,还有智慧和想象力——关于未来20年的大胆想象。

  在城市的发展中,不少城市都会进行规划和设计,但我们发现,在国内,这样的设计一般是5年,像悉尼这样对20年的城市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的,极为少见。

  我们看到,悉尼的这一《计划》的内容很丰富,明确了悉尼未来的发展目标,而且有一系列详尽的工程与计划、措施,有生动而形象的各种示意图,阅读这个规划,你可以对20年后悉尼的模样有个清晰的预见,而且,你可以相信,依托着科学推进的一条条措施、一项项工程,这些蓝图不会停留在图纸上,它可以成为美好的现实。

  当今世界,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也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上。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规划得细致一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更让人期待。

  记者手记

  女市长 很了解深圳

  下午2点,悉尼第一副市长罗宾·凯米斯准时出现在悉尼市政厅门口,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一如悉尼午后和煦的阳光。

  这是一位对深圳有兴趣而且有着诸多了解的女市长——她知道深圳有大片的绿地,有着绿色GDP的指标,知道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还是“设计之都”,对于深圳短短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她真诚地予以赞美,连续说了几个“了不起”。

  这是一位喜欢提问的女市长,在回答我们各种问题时,在毫无保留地和我们分享悉尼建设国际化城市的种种经验以及未来设计时,她常会饶有兴致地反过来问我们,“深圳怎么做的”、“深圳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你们对于悉尼如何更好地吸引人们前往有何建议”……那种谦和的神情、求索的热望,让人感动。

  显然,这样的提问也让我们油然而生自豪感。随着深圳国际知名度的提升,我们已无须费劲地去为深圳做太多形象的地理描述,比如“靠近香港”,也无须做太多的关于城市规模和地位的描述,比如“和北京、上海、广州一样都是中国的一线城市”……毕竟,当一个城市只能在“类比”中被了解的话,它的个性特征是难以得到充分认识和理解的。正因如此,我们感谢女市长对深圳的了解与熟悉,尤其是她对深圳经验做法的好奇心,让我们感动、快慰。

  匆匆在悉尼停留三天,难以阅尽她的各种美与国际化,而这座城市女市长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一个城市领导者的胸怀与视野,与城市的开放、多元和包容,如此相得益彰。

  市长档案

  罗宾·凯米斯(Robyn Kemmis),悉尼第一副市长,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曾担任悉尼科技大学行政副校长,还曾在新南威尔士州公务员工会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因为在商业领域的贡献,她被授予澳大利亚联邦建国百年特殊贡献奖。她还积极投身于对悉尼市民生活有影响的政府事务和决策当中,对能支持地方经济和商业发展的议会事务、城市和郊区、支持青少年儿童的项目有特别兴趣。此外,她亦致力于强化悉尼在环境和金融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