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历史专题 > 建言国际化

市外办“建言国际化”专栏:专访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肖恩·兰多夫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10日
视力保护色: 字体:

  2014年10月10日,市外事办和深圳特区报联合主办第15期“建言国际化”,本期专访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肖恩·兰多夫,他畅谈湾区经济催生全球业务的新模式。

W020141019458116056518.png

  以“建设国际化湾区名城” 为主题的第四届“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研讨会”近日召开,研讨会邀请海内外湾区经济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共同论道,对于深圳规划湾区、发展湾区经济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建言国际化” 栏目今起推出“聚焦国际湾区名城”专题,报道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敬请垂注。

  “一个以创新为本的区域必须能够对移民开放,保证人才的迁入流出和在其中的自由度。”旧金山湾区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院长肖恩·兰多夫认为, 湾区必须拥有多样化的创新生态系统,里面有研究者、企业和专业服务提供者,而在这一生态价值链得以成功运转的关键是吸引到全世界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深度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催生最前沿的科技以及开展全球业务的新模式。

  曾经作为美国国会和白宫高级经济顾问的兰多夫对于湾区经济有一个切身体会:科研创新充分影响当地经济,以旧金山湾区为例,湾区内有5所大学、五个国家研究室并与企业充分结合,大学里有一部分是开放校区专门进行产业研发和成果转化,知名跨国公司如谷歌、苹果、惠普、基因泰克等在此设立企业研究实验室专注于实用型研究,还有一些企业总部如深圳华为、德国大众等等,都可以在此找到他们的身影,“湾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很国际化的进程,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看重湾区里由不同人才、不同技术和不同机构所形成的生态系统,这更像是一种具有魔力的网络效应。”

  谈及湾区何以吸引全球企业和人才,兰多夫分析称,这其中涉及流动性、灵活性。“流动性就是人才的流动性,还有理念的流动性,人才可以在学校、实验室、企业之间相互流动,不断地整合、融合,在此过程中,更多创想诞生并付诸实践。” 兰多夫认为,在一个全球化的年代中,人们的选择更灵活、更洁净的空气和水、更开阔的公园和公共区域,更加精彩多元的文化活动才是高端人才的选择要素。 兰多夫建议说,深圳可以借鉴旧金山湾区的经验,通过法律设定湾区的部分区域对公众开放,让市民享受在此休息的权利。

  通常来说,湾区经济应具备的要素就是具有吸引力的环境、全球创新中心,开放性模式,“发展国际化湾区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城市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潜力,湾区经济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深圳必须将自身置于珠三角大湾区里考虑,因为珠三角的经济活力早已被国际社会认可,而深圳自身又具备移民城市、创新城市的独特优势。”兰多夫说,湾区历来是企业家和创新者的圣地,诞生于旧金山湾区的谷歌、脸谱都在短短几年中从只有几十个员工的公司成长到了大型的国际公司,并在此过程中创建了开展全球业务的新模式。

  “深圳湾区的创新和发展就不应该只局限于单一的项目或者领域,一个创新公司的创意在湾区可以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响应,通过创新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和机构,这样也会进一步提升湾区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资料来源:深圳特区报,资料搜集 综合业务处:曹晨玺)